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育肥后期猪(80kg-出栏)急性胀气发病率显著升高,发病急、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将从发病机制、诱因分析、综合防控及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急性胀气为何高发?
一、生理与病理基础
胃部结构脆弱: 育肥猪胃容积大,韧带松弛,饱食后易发生物理移位。
消化负担重: 后期采食量大,产热多,高温下消化酶活性下降,食物滞留发酵。
高温应激连锁反应:
采食模式改变: 白天厌食 → 夜间猛吃(“补偿性采食”),胃部急剧扩张。
饮水剧增: 冲淡胃酸,降低杀菌能力,促进产气菌(如产气荚膜梭菌)繁殖。
呼吸性碱中毒: 热喘导致CO2过度排出,血液pH升高,影响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
电解质紊乱: 大量出汗/排尿导致钾、钠丢失,胃肠平滑肌收缩无力。
二、关键诱发因素
饲料因素: 细粉料、高淀粉/易发酵原料(如乳清粉、糖蜜)、霉变饲料、突然换料。
管理因素: 饲喂不规律、饥饿后暴食、缺水、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转群/免疫等应激。
病原微生物: 产气荚膜梭菌(A型、C型)过度增殖,产生大量气体和毒素(α、β毒素),破坏胃壁,导致坏死性肠炎和全身中毒。

四大核心防控
一、环境与饲养管理优化(核心基础)

二、精准营养调控(关键干预)
调整日粮配方:
降低能量密度: 适当减少高淀粉原料(玉米),增加脂肪(2-5%),减少产热。
提高纤维水平: 添加优质膳食纤维(如甜菜粕、苜蓿草粉,3%-5%),促进胃肠蠕动,吸附毒素。(见下表:夏季育肥后期日粮调整建议)
优化蛋白来源: 使用消化率高、低热增耗的蛋白原料(如发酵豆粕、血浆蛋白粉),减少豆粕用量。
添加缓冲剂: 小苏打(1.5-3kg/T)、氧化镁(0.5-1kg/T),维持胃内适宜pH。
强化电解质与维生素: 提高VC(200-500g/T)、VE(50-100g/T)、钾(KCl,1-3kg/T)添加量,抗应激,维持渗透压。
改变饲料形态:
使用颗粒料或粗粉碎料(粒径≥700μm),增加咀嚼,促进唾液分泌(天然缓冲剂)。
严控原料质量:
杜绝霉变原料(重点检测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添加高效霉菌毒素吸附剂。
夏季育肥后期(80kg-出栏)日粮营养调整建议参考

三、病原控制与肠道健康维护
核心逻辑
夏季高温下,猪群肠道屏障功能下降,产气荚膜梭菌(尤其A/C型) 借机大量繁殖,产生α/β毒素破坏胃壁及小肠黏膜,导致:
气体异常蓄积 → 急性胃扩张
毒素入血 → 全身性中毒与多器官衰竭
通过“抑病原+护肠道”双路径干预,切断恶性循环。
病原性梭菌针对性防控方案表

肠道健康维护综合措施表

肠道健康维护四维联动机制

关键执行要点解析
1、梭菌防控的“黄金窗口期”
预防性投药:在气温连续>32℃或湿度>80%时启动药物方案,优先选用泰妙+阿莫西林组合。
治疗性抢救:发现胀气猪立即肌注甲硝唑+林可霉素(分点注射),同步灌服二甲硅油消泡剂。
2、微生态制剂的科学使用
避免与抗生素同用:益生菌需在停药后48小时添加,或选用耐抗生素菌株(如芽孢杆菌)。
高温保护:选择包埋工艺产品,防止饲料制粒(>80℃)灭活菌体。
3、饮水酸化的实操细节
浓度梯度调节:初始浓度0.05% → 3天内增至0.2%,避免拒饮。
监测pH值:水线末端pH应≤4.0(理想值3.5-4.0),每日用试纸检测。
4、黏膜修复的时机选择
应激期强化:转群、免疫后连续添加谷氨酰胺7天。
替代氧化锌方案:用鞣花酸+丁酸钠复配(1.5kg/吨)降低锌用量,环保合规。

四、强化监测与快速响应
重点观察时段: 喂料后1-3小时(尤其夜间)、极端高温天气后。
识别早期征兆:
腹部轻度膨大,呼吸急促(尤其腹式呼吸)。
厌食、精神沉郁、不愿走动。
呕吐(可能带血丝)、排便减少或停止。
关键体征: 腹壁紧张,叩诊呈鼓音(响亮如鼓)。
建立应急预案:
立即隔离病猪: 轻柔移至隔离区。
尝试物理缓解:
灌服植物油(100-200ml) + 消泡剂(二甲硅油,5-10ml)。
缓慢插入胃导管排气(需经验!操作不当易致死)。
严禁粗暴驱赶或穿刺放气! 风险极高。
药物治疗(黄金窗口期):
肌肉注射:甲硝唑注射液(10mg/kg体重) + 林可霉素注射液(10mg/kg体重) + 呋塞米注射液(利尿,减轻水肿,1-2mg/kg体重)。
静脉输液(严重时):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 复方电解质溶液(补充丢失离子)。
预后判断: 若1-2小时内症状无缓解或持续恶化(皮肤发绀、休克),建议立即淘汰,减少痛苦并防止病原扩散。

【版权声明】来源:惠养猪。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