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养猪场高发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袭2-8周龄仔猪(尤其断奶后1-2周),也可感染育肥猪和成年猪,常继发于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病毒感染后,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道症状”为典型特征,若延误治疗死亡率可达30%-50%。以下这些特异性症状,是判断猪群感染的核心依据,养猪人需重点警惕!

一、典型症状:分阶段识别,精准捕捉信号

1. 仔猪(高发群体):多系统症状叠加

- 呼吸道症状:初期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后期发展为腹式呼吸,严重时张口呼吸,鼻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部分仔猪伴随发热(40.5-42℃),精神萎靡、扎堆嗜睡。

- 关节症状:关节肿胀是核心特征——前肢腕关节、后肢跗关节明显肿大,触摸有热痛感,仔猪站立不稳、跛行,甚至无法站立,只能侧卧在地,驱赶时尖叫不止。

- 神经症状:病情严重时出现,表现为转圈、抽搐、倒地后四肢划水状,眼神呆滞,最终因窒息或衰竭死亡,病程多为3-5天。

- 全身症状:食欲废绝、消瘦迅速,被毛粗乱无光,部分仔猪出现眼睑水肿、皮肤发绀(耳尖、腹下)。

2. 育肥猪与成年猪:症状相对缓和

- 育肥猪多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生长迟缓),关节肿胀较少见,死亡率较低但易成为带菌猪;

- 成年母猪可能出现流产、死胎,或产后无乳,伴随轻微呼吸道症状,感染后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大。

二、病理特征:剖检确诊的关键依据

若猪只死亡,通过剖检可快速确诊,典型病理变化集中在“浆膜部位”:

- 胸腔、腹腔、心包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液,混杂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绒毛心”(心包表面覆盖纤维素)、胸膜与肺脏粘连、腹腔脏器(肝、脾、肠)表面包裹一层灰白色胶冻状渗出物;

- 关节腔积液、滑膜充血水肿,切开后有浑浊液体流出,严重时关节软骨损伤;

- 淋巴结肿大、充血,肺脏充血水肿,部分可见坏死灶。

三、快速区分:避免与这些疾病混淆

副猪嗜血杆菌病易与链球菌病、支原体肺炎、胸膜肺炎混淆,核心区分点:

- 与链球菌病:链球菌病多有败血症(皮肤发红)、脑膜炎症状更突出,关节肿胀多为单侧,剖检无明显浆膜纤维素渗出;

- 与支原体肺炎:仅表现呼吸道症状(干咳、气喘),无关节肿胀和浆膜炎,死亡率低;

- 与传染性胸膜肺炎:呼吸困难更剧烈,口鼻流血色泡沫,剖检以肺脏出血坏死为主,无全身浆膜炎。

四、科学防控与治疗:早干预是关键

1. 预防措施:筑牢三道防线

- 疫苗免疫:仔猪7日龄和21日龄各接种1次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覆盖常见血清型4、5、13),母猪产前4周加强免疫,提升母源抗体水平;

- 减少应激:断奶、转群、换料时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应激(应激会降低猪只免疫力,诱发感染);圈舍保持18-22℃、通风良好,定期消毒(用过氧乙酸轮换);

- 药物预防:断奶后、转群后,在饲料中添加敏感药物(如阿莫西林+恩诺沙星),连续饲喂5-7天,预防继发感染。

2. 治疗方案:对症用药,足量足疗程

- 首选药物:头孢喹肟、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配合增效剂TMP)、氟苯尼考,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性高;

- 给药方式:

- 急性感染:肌肉注射头孢喹肟(2mg/kg体重),每天1次,连续3-5天;

- 关节肿胀严重:在注射全身药物的同时,关节腔注射青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抗炎),每周1次,连用2次;

- 群体感染:混饲阿莫西林(200g/吨饲料)+ 恩诺沙星(100g/吨饲料),连续饲喂7天,症状缓解后巩固2-3天;

-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耐药性强的药物,用药前可做药敏试验;严禁症状缓解即停药,否则易复发。

总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核心识别信号是“关节肿胀+呼吸道症状+浆膜炎”,仔猪断奶后是高发期,且常继发于病毒感染。预防重点在疫苗免疫和应激防控,治疗需早发现、用对药、足疗程。若猪群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全群进行药物预防,避免疫情扩散。

需要我帮你整理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免疫程序表或群体预防用药剂量对照表吗?包含不同阶段猪只的免疫时间、用药浓度,方便现场直接操作。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