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孕猪猝死(尤其妊娠中后期)会直接造成养殖损失,其核心诱因集中在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或应激,诊断需结合“现场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预防需从饲养、防疫、环境多维度筑牢防线。

一、快速诊断:3步锁定核心病因

1. 现场紧急排查(死后12小时内)

- 回顾近期状态:是否有突发不吃料、呼吸急促、皮肤发紫(耳尖、腹下),或无任何前兆突然倒地死亡;妊娠阶段是否在80-110日龄(胎儿快速发育、母猪负担最重期)。

- 排查环境与饲料:是否有饲料霉变(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突然换料;圈舍是否高温高湿(超过32℃)、通风不良;是否有灭鼠药、农药污染饮水/饲料。

- 查看群体情况:是否有其他猪只出现咳嗽、腹泻、发热,排除传染性疾病(如急性蓝耳病、胸膜肺炎)。

2. 关键病理剖检(核心判断依据)

重点检查4个器官,快速区分病因:

- 心脏:若心肌出血、坏死,心包积液(淡黄色),可能是急性心肌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心力衰竭(应激诱发);

- 肺部:若肺脏充血、水肿、切面流泡沫状液体,或有坏死灶,可能是急性胸膜肺炎、猪肺疫(巴氏杆菌)或蓝耳病急性发作;

- 消化道:若肠道胀气严重、肠壁充血出血,可能是产气荚膜梭菌病(魏氏梭菌);若肝脏肿大、发黄,胆囊充盈,需警惕霉菌毒素中毒;

- 生殖系统:若子宫充血、有积液或坏死胎,可能是急性繁殖障碍疾病(如伪狂犬、弓形虫)或流产后大出血。

3. 实验室精准确诊(必要时)

- 送检样本:心、肺、肝、脾及淋巴结组织,饲料/饮水样本;

- 检测项目:细菌分离(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魏氏梭菌)、病毒检测(蓝耳病、伪狂犬、猪瘟)、霉菌毒素定量(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毒物分析(有机磷、鼠药)。

二、系统性预防:5大核心措施

1. 强化妊娠母猪营养管理(避免代谢应激)

- 精准控料:妊娠前期(1-30天)2.0-2.2kg/天,中期(31-80天)2.2-2.5kg/天,后期(81-114天)2.8-3.2kg/天,避免过度饲喂导致肥胖(增加心脏负担);

- 营养均衡: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硒、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妊娠中期肌肉注射1次),预防心肌损伤;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蒙脱石、酵母细胞壁);

- 饮水保障:确保饮水清洁(无重金属、农药污染),冬季防结冰,夏季防高温(水温≤25℃),避免断水应激。

2. 筑牢疫病防控防线(针对急性感染)

- 疫苗免疫(按场情定制):

- 产前4-6周接种猪胸膜肺炎灭活疫苗(重点防控血清型1、5、7);

- 产前8周和4周分别接种伪狂犬疫苗,每年加强免疫1次;

- 蓝耳病阳性场:母猪群每年普免2-3次,避免病毒变异引发急性感染;

- 日常防疫:圈舍每周消毒2次(用过氧乙酸、戊二醛轮换),禁止外来人员/车辆入场;灭鼠灭蝇(老鼠是伪狂犬、弓形虫传播媒介);减少跨栏转群(妊娠期间尽量不转群,必要时选择夜间凉爽时段)。

3. 规避环境与应激风险

- 温度控制:妊娠舍适宜温度18-22℃,夏季高温时开启通风+喷淋降温(避免直吹),冬季保温(避免低于10℃);

- 减少应激:避免突然噪音(如鞭炮、机械轰鸣)、强光刺激;饲喂、清扫时间固定;妊娠后期避免驱赶、拥挤(每头母猪占栏面积≥1.2㎡);

- 应急处理:夏季高温时段,饲料中添加电解质(如碳酸氢钠、氯化钾)或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

4. 定期健康监测(早发现隐患)

- 日常巡查:每天观察母猪精神状态、采食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皮肤发紫、拒食,立即隔离观察,注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喹肟)+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应急;

- 群体筛查:每年检测1-2次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每季度监测蓝耳病、伪狂犬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方案;

- 淘汰病弱猪:对反复发病、体况差、心脏功能异常的母猪,及时淘汰,避免妊娠后期猝死。

5. 针对性预防急性中毒

- 饲料管理:原料储存干燥通风,定期检查是否霉变;农药、灭鼠药单独存放,远离饲料加工区和猪舍;

- 用药规范:严禁给妊娠母猪使用禁用药物(如氟苯尼考、某些驱虫药),用药前核对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 饮水检测:定期检测饮用水中重金属(铅、汞)、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时及时更换水源。

总结

经产孕猪猝死多为“急性诱因+潜在隐患”叠加导致,诊断核心是“剖检找病变+实验室确诊”,预防关键是“营养均衡+疫病防控+应激规避”。若场里频繁出现猝死,需优先排查饲料霉变和急性传染病,及时调整防控方案。

需要我帮你整理妊娠母猪疫苗免疫程序表或急性猝死应急剖检操作流程吗?包含具体时间节点和操作步骤,方便现场直接参考。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