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抖抖病”(学名:仔猪先天性震颤)是新生仔猪常见的神经症状疾病,很多养殖户遇到时会误以为是病毒感染或中毒,盲目用药却收效甚微。其实它的病因、症状和应对方式都有“隐藏关键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问号”,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一、病因真相:不只是病毒,这些因素更易被忽视
很多人以为“抖抖病”只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其实还有两大核心诱因:
- 遗传因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近亲繁殖的母猪所产仔猪高发,症状多在出生后立即显现,且整窝仔猪都可能发病,这是容易被养殖户忽略的“先天隐患”;
- 环境与母体诱因:母猪孕期(尤其妊娠后期)接触霉菌毒素、农药残留,或缺乏维生素B族、硒、铁等营养素,会导致仔猪神经发育异常;孕期感染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能诱发,但这类病例多伴随发热、腹泻等其他症状。
- 关键区分:非传染性疾病,不会在仔猪间传播,同一窝发病多是遗传或母体因素导致,零散发病可能与环境应激相关。
二、症状误区:这些“问号”别搞错
“抖抖病”的核心症状是震颤,但不同诱因的表现有差异,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 典型症状:仔猪出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全身或局部震颤,四肢、头部、颈部抖动明显,像“打寒颤”“触电”,站立时震颤加剧,躺卧或睡眠时缓解;严重时无法站立、无法吮乳,常因饥饿或受凉死亡;
- 易混淆点:
- 与伪狂犬病区分:伪狂犬仔猪有剧烈瘙痒、发热,震颤伴随抽搐、口吐白沫,且具有传染性;
- 与低血糖区分:低血糖仔猪多在出生后1-3天发病,震颤同时伴随体温下降、嗜睡,灌服葡萄糖后快速缓解;
- 与脑膜炎区分:脑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仔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震颤伴随转圈、倒地划水,抗生素治疗有效。
- 隐藏细节:部分仔猪震颤症状会在出生后1-2周自行缓解,若能正常吮乳、保暖得当,成活率较高;若伴随呼吸困难、腹泻,多是合并其他疾病,预后较差。
三、应对关键:治疗无特效药,护理比用药更重要
“抖抖病”无针对性治疗药物,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不仅无效,还会加重仔猪肝肾负担,正确应对核心在“护理+病因规避”:
- 紧急护理:保住仔猪性命是首要:
- 辅助吮乳:震颤严重无法自行吃奶的仔猪,需人工辅助哺乳(用奶瓶喂母猪初乳或代乳粉),每天4-6次,确保摄入足够营养,避免饥饿死亡;
- 保暖与减少应激:仔猪适宜温度30-32℃(1周龄内),铺垫柔软干草或保温垫,避免寒冷刺激加重震颤;圈舍保持安静,禁止频繁驱赶、噪音干扰,震颤会在应激时加剧;
- 补充营养素:给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ml/头)、维生素B12注射液(0.2ml/头),间隔3天再注射1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给母猪补充多维素和霉菌毒素吸附剂,避免乳汁中残留毒素。
- 长期防控:从母体和育种入手:
- 禁止近亲繁殖:优化种猪群结构,避免公母猪近亲交配,减少遗传型“抖抖病”发生;
- 母猪孕期管理: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妊娠后期饲料中补充维生素B族、硒、铁等营养素,避免接触农药、消毒剂等有毒物质;
- 疫苗免疫:母猪产前按程序接种圆环病毒、伪狂犬、猪瘟疫苗,降低病毒感染诱发的风险。
四、常见疑问解答:这些坑别踩
1. 问:仔猪震颤是否需要注射镇静药?
答:不需要!镇静药会抑制呼吸和消化功能,加重仔猪虚弱状态,反而降低成活率。
2. 问:整窝仔猪都发病,是否要淘汰母猪?
答:若确认是近亲繁殖导致,建议淘汰相关种猪;若因母猪孕期管理不当(如霉变饲料),改善管理后可继续留用,下次产仔前做好营养补充和毒素防控。
3. 问:仔猪震颤缓解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
答:多数仔猪在1-4周内震颤逐渐消失,无明显后遗症;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出现生长迟缓,若能正常采食,后期可通过营养调理追赶生长。
总结
仔猪“抖抖病”的核心是“先天因素+后天护理”,遇到时先别盲目用药,通过“是否有传染性、是否能自行吮乳、保暖后是否缓解”快速判断,重点做好人工辅助哺乳和保暖,同时从育种、母猪孕期管理入手预防,就能大幅降低损失。
需要我帮你整理仔猪“抖抖病”与常见神经症状疾病鉴别对照表吗?包含症状特征、应对方式,方便现场快速判断和操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