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为规范事业部后备母猪的采样检测、隔离驯化及入群管理流程,确保种群健康稳定,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和场内病原扩散,特制定本健康管理标准。通过科学的隔离、驯化与健康监测,提升后备猪适应性与繁殖性能,保障生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事业部范围内所有猪场的外引后备猪及自留后备猪的健康管理,涵盖选种、运输、隔离、驯化、检测及入群全过程。
三、外引后备猪管理
(一)选种与引种标准
1.选种要求:严格按照《XX事业部后备母猪选种标准》执行,确保个体健康、体型优良、无遗传缺陷。
2.最佳引种时间:
- 隔离期:≥28天
- 驯化期:≥56天
- 隔离+驯化总时长:≥84天
3.最大引种日龄:以210日龄配种为基准,扣除隔离驯化期84天,因此外引种猪到场日龄不得超过126日龄。
(二)健康要求与疾病检测
| 疾病 | 检测项目 | 判断标准 |
| 非洲猪瘟 | 抗原、抗体检测 | 三次检测(引种前30天、间隔21天、出发前2-3天),比例分别≥30%、100%;结果均为阴性 |
| 猪瘟 | 抗原/抗体 | 抗原阴性;抗体阳性率≥90%,离散度≤30% |
| 伪狂犬 | gE/gB抗体 | gE抗体阴性,gB抗体阳性率≥85% |
| 蓝耳病 | 抗原/抗体 | 口腔液检测抗原阴性;S/P值0.4-2.5,阳性率>90%,S/P>2.0比例≤10%,不得检出NADC30毒株;蓝耳双阴场不得检出抗体 |
| 口蹄疫 | 抗原/抗体 | 抗原阴性;O型/A型抗体阳性率≥85%,离散度≤30% |
| 病毒性腹泻 | 抗原检测 | 阴性 |
(三)栋舍准备
1.选址要求:隔离舍距离生产区≥200米,实现物理隔离。
2.管理要求:
- 后备猪饲养人员与生产区人员完全隔离;
- 独立操作系统(饮水、饲料、通风、排污);
- 栋舍严格按照《隔离舍清洁程序》执行清洗消毒。
(四)猪只运输
l严格执行《猪只转群管理标准》;
l运输车辆、人员、路线均需提前备案并消毒;
l避免途中与其他猪群接触,减少应激与感染风险。
(五)猪只到场管理
1.卸载前准备:
- 接触猪只的人员、物品、赶猪道、猪舍提前2小时消毒(300ml/㎡);
- 猪车路径提前消毒2次,间隔1小时;
- 接猪人员2天内未接触其他猪群,到场前30分钟洗澡、换工作服;
- 车辆到场后定点喷雾消毒,兽医逐头检查合格后方可卸车;
- 卸车后立即清洗消毒车辆并迅速离场。
2.到场后处理:
- 立即对猪只进行清洗消毒;
- 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500mg/L + 泰妙菌素150mg/L + 强力霉素150mg/L;
- 第2天起按场内兽医方案进行饲料投药保健;
- 入场第一周,每日带猪消毒一次(1:200卫可,300ml/㎡)。
(六)隔离管理
1.隔离目的:
- 及时发现潜在疫情;
- 阻断引种群与本场种群间病原传播;
- 降低运输应激与未知病原感染风险;
- 减少排毒污染,保障场内生物安全。
2.隔离时间:≥28天(不少于4周),依据主要烈性传染病潜伏期与排毒高峰设定。
3.隔离操作要求:
- 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员、物资不得与生产区交叉;
- 饲养人员吃住在隔离单元内,严禁外出,特殊情况需申请并消毒;
- 物资进出必须经过浸泡或高温消毒;
- 每日对过道、附属房等环境用1:200过氧乙酸喷雾消毒2次;
- 每日观察猪只精神状态、采食、呼吸、排泄等情况,做好记录;
- 发现异常立即会诊、隔离处理,淘汰不适宜种用个体。
4.隔离结束检测(第4周进行):
抽样要求:
- 母猪:按20%比例抽样(至少30份),建议每头采血;
- 公猪:逐头采血检测。
检测项目与标准:同引种前检测标准一致(非瘟、猪瘟、伪狂犬、蓝耳、口蹄疫、病毒性腹泻)。
(七)免疫驯化
1.驯化目的:
- 使后备猪适应本场病原环境;
- 适应本场生产流程与管理节奏;
- 配种前建立广谱、高水平抗体;
- 确保感染后恢复稳定且不再排毒;
- 降低孕期发生繁殖障碍疾病的风险。
2.驯化作用:
- 孕前感染疫苗无法覆盖但场内稳定的病原;
- 感知并应对未知病原因子;
- 建立针对繁殖障碍病原的免疫记忆;
- 提前产生保护性抗体。
3.驯化时间:≥8周(感染→稳定→排毒周期)。
4.操作要求:
- 隔离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驯化阶段;
- 严格按照《猪群免疫管理标准》执行免疫程序;
- 采用本场阳性猪只死胎、胎衣等进行接触驯化(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 定期监测抗体水平与临床表现。
(八)入群前健康监测
1.混群原则:
| 情况 | 处理方式 |
| 供方有而本场无 | 引种失误,相关病原(猪瘟、口蹄疫、伪狂犬)阳性者淘汰;蓝耳等其他病原检测后决定是否淘汰 |
| 本场有而供方无 | 先完成免疫与驯化,再混群 |
| 双方均无 | 最理想状态,隔离结束后可混群 |
| 双方均有 | 一事一议 |
l不稳定期禁止混群;
l单一血清型:加强免疫后3-4周混群;
l多血清型:相互驯化,待抗体上升且排毒结束再混群。
2.检测要求(驯化第8周进行):
- 抽样比例:母猪20%-30%(至少30份),建议全群采样;公猪逐头采样。
- 检测项目与标准:同隔离结束检测一致。
3.入群条件:
- 所有检测项目合格;
- 临床健康,无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
- 完成全部免疫与驯化程序;
- 经兽医评估批准后方可转入生产群。
四、自留后备猪管理
1.选种标准:严格执行《后备母猪选种标准》。
2.选种时间:建议在保育阶段8-9周龄进行,或参考外引后备最佳引种时间。
3.隔离与驯化:
- 使用专用后备培育舍(GDU);
- 栋舍准备、运输、到场管理、隔离、免疫驯化及入群前健康监测均参照外引后备猪标准执行。
4.优势:自留后备猪适应性更强,传播外来疫病风险低,但仍需严格执行隔离驯化流程,防止内部交叉感染。
五、关键风险点与应对措施
| 风险类型 | 主要表现 | 应对措施 |
| 季节风险 | 引种期遇疾病高发季或繁殖障碍高发期 | 避开高风险季节引种,加强环境控制 |
| 阶段风险 | 引入大日龄后备猪(>150日龄) | 严格控制引种日龄≤126天 |
| 运输风险 | 应激反应、途中感染 | 规范运输流程,缩短运输时间,加强途中监护 |
| 种猪健康风险 | 原场疫病不稳定 | 引种前实地评估,索取完整检测报告 |
| 特定病原阴性猪风险 | 被本场野毒感染 | 加强隔离驯化,避免过早接触阳性猪群 |
六、总结
1.坚持“隔离先行”原则:所有后备猪必须经过≥28天隔离,确保疫情可监控、可阻断。
2.落实“检测—隔离—驯化—入群”全流程闭环管理:每个环节不得跳过,检测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阶段。
3.强化人员管理:隔离期间实行网格化、封闭式管理,杜绝交叉传播。
4.科学驯化,避免盲目操作:在兽医指导下进行病原接触驯化,防止过度感染导致发病。
5.动态监测抗体与抗原:通过定期采样掌握免疫效果与排毒情况,为入群提供数据支持。
6.建立标准化档案:每批后备猪应建立完整档案,包括来源、检测报告、免疫记录、驯化过程、健康评估等,实现可追溯管理。
附件:
1.《后备猪隔离驯化流程图》
2.《采样检测记录表》
3.《健康观察日志模板》
4.《入群审批单》
5.《隔离舍清洁程序》
在后备母猪到达之前,请确保隔离单位已经清洗、消毒并干燥。这对于新母猪的健康至关重要,并且可以减少疾病发展和传播的风险。
1、确保粪坑为空;
2 、浸泡所有表面,包括墙壁、地板和固定设备,浸泡12到24小时。

3、用清水高压清洗所有表面,确保所有表面都是干净的

4、在高压水洗的同一天用肥皂清洗所有表面

5、在用肥皂清洗的同一天,用低压水冲洗所有的东西,在冲洗当天对所有表面进行消毒

6、在新种猪到来之前,所有的表面和区域都必须干燥。当他们到达时,环境温度应该至少为20°C,所以可能还需要加热隔离单元。

7、可以用电加热器来加速干燥过程

8、消毒后,猪圈必须完全干燥,地板和饲料槽上不得有潮湿点。
【版权声明】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