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规模猪场出现母猪群与保育猪健康危机,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反复,部分猪只经打针治疗后短暂好转,但易反弹,严重者持续高烧、消瘦、呼吸困难,最终内脏衰竭死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一、主要发病表现

母猪群异常:眼屎泪斑增多,耳朵边缘发紫,皮肤毛孔及大腿内侧有出血点。部分妊娠后期流产,胎盘可见红色血泡。

哺乳母猪问题:奶水不足,断奶后发情延迟,常规处理效果差。

乳猪急性死亡:死后鼻盘发紫,解剖见肺水肿、间质增宽,有胶冻样物,心脏增大、心肌松软。

仔猪典型症状:尾、会阴、腹下等处发紫,乳头发青,尤其倒数第二对乳头明显,一旦继发感染,死亡率升高。

保育猪高烧与并发症:体温超40.5℃,反复不退,眼肿、结膜炎,消瘦、喘气、肤色苍白。

结合剖检与用药记录,初步判断为蓝耳病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类似情况在国外也造成巨大损失,如美国每年因蓝耳病损失约5.6亿美元,而中国养殖规模更大,损失更为严重。

二、问题背后的诱因

行情压力下的成本控制:猪价持续低迷,饲料成本上涨,部分养殖户为减少亏损,大幅削减各项投入。

防疫与保健松懈:未能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如猪瘟、蓝耳等疫苗未能规范接种。

饲料质量下降:原料采购管控放松,豆粕比例下调,甚至减少脱霉剂使用,影响猪群健康基础。

管理粗放化:饲喂次数减少,猪舍清洁频率降低,环境质量下降。

心态误区:部分养殖户抱有“等行情好了再好好养”的心态,忽视日常管理,埋下安全隐患。

必须认识到,养猪效益始终依赖于健康、高效的养殖管理,而非随行情波动才临时加强。稳定、科学的日常管理才是持续盈利的根本。

三、蓝耳病防控策略

强化饲养管理:无论行情如何,必须坚持生物安全,每周至少消毒两次,保证饲料营养,不随意更改配方与饲喂方式。

规范疫苗免疫:选择正规厂家蓝耳疫苗,每年免疫3–4次,并定期检测抗体,确保免疫效果。

提升群体免疫力:通过饲料添加维生素C等,增强体质,减少应激。

药物预防与继发感染控制:在蓝耳病高发背景下,继发感染十分常见,应合理进行药物保健,防控细菌性继发感染。

总之,面对当前疫病挑战,猪场应回归管理本质,做到防疫不松懈、营养不缩水、环境不恶化,通过综合防控手段,稳定生产、降低损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