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颗粒饲料需求持续增长,但其生产面临原料成本高企、资源利用率不足、品质稳定性差等多重挑战。数据显示,原料成本占颗粒饲料生产成本的70%以上,而饲料转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使养殖效益提高8%-12%。在农业农村部《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下,探索颗粒饲料提质增效降本的系统性措施,对保障畜禽产品供给、提升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原料优化、工艺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强化等维度,结合典型实践案例,全面阐述颗粒饲料提质增效降本的实施路径。
一、原料体系优化:构建低成本高价值供给基础
原料是决定颗粒饲料品质与成本的核心要素,通过资源拓展、品质管控与精准配比的三重优化,可实现原料价值最大化。
(一)非粮饲料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依托我国丰富的非常规饲料资源,建立多元化原料供给体系,是降低粮食原料依赖的关键。在反刍动物饲料中,饲用尿素缓释技术已展现显著应用价值,现代牧业和林格尔有限公司通过集成尿素质量评价、缓释调控等关键技术,每头奶牛每天可替代0.5-1kg豆粕,年节约豆粕2100吨,降低日粮成本196万元。其核心在于采用红三叶草提取物抑制瘤胃脲酶活性,配合能氮同步释放模型精准计算添加量,使尿素氮利用率提升2倍以上。
针对单胃动物,昆虫蛋白、发酵糟渣等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2025年国家推出的节粮行动政策明确,使用昆虫蛋白饲料的养殖场可享受每吨500元补贴,推动黑水虻、黄粉虫等昆虫蛋白在猪鸡饲料中的替代应用,替代比例可达5%-15%。同时,因地制宜开发秸秆、薯渣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生物发酵技术降解粗纤维,可使玉米、豆粕用量降低10%-20%,原料成本下降8%-12%。
(二)原料品质的全链条管控
原料品质直接影响饲料安全性与转化率,需建立从采购到存储的全流程质控体系。采购环节应引入高精度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技术,实现对原料中微量元素、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检测时间从传统的24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确保原料符合GB/T 13078等国家标准要求。
存储环节的霉变防控是减少损耗的关键。河南农大园科技的实践表明,原料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存储环境相对湿度低于60%时,霉变率可降低90%以上。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高架仓储与通风系统,避免原料与地面直接接触;对玉米、豆粕等易霉变原料添加丙酸类防霉剂,添加量控制在0.1%-0.3%;建立"先进先出"领用制度,散装料存储周期不超过3天,袋装料不超过10天。
(三)精准配料技术的智能应用
基于动物营养需求动态优化配方,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原料成本。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饲料配方模型,结合原料价格波动与动物生长阶段数据,实现配方的实时调整。例如,在仔猪保育期饲料中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通过添加赖氨酸、蛋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将粗蛋白含量从18%降至15%,既减少豆粕用量,又降低氮排泄量20%以上。
智能化配料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配比精度。集成自动化称重、混合功能的智能系统,可将配料误差控制在0.1%以内,通过远程监控与自动调整功能,确保不同批次饲料营养成分变异系数低于3%。某大型饲料企业应用该技术后,饲料转化率提升4.2%,原料浪费率从3.5%降至1.2%。
二、生产工艺升级:实现提质增效的过程管控
颗粒饲料的熟化度、稳定性与加工效率依赖生产工艺的系统性优化,通过预处理、制粒及后处理环节的技术升级,可构建高效低耗的生产体系。
(一)原料预处理工艺的精细化改进
预处理是提升饲料消化率的基础环节,重点优化破碎与混合工艺参数。破碎环节应根据原料特性选择设备:脆性原料如玉米采用锤式破碎机,韧性原料如豆粕采用辊式破碎机,通过调整转速与间隙,将破碎粒度控制在0.5-1.0mm,此区间内饲料加工效率最高且消化率最佳。采用三级破碎工艺处理高粱、大麦等硬质地原料,可使破碎均匀度提升30%,后续制粒能耗降低15%。
混合工艺的关键在于控制时间与顺序,卧式混合机在3-5分钟混合时长下可达到最佳均匀度,变异系数低于7%。实践中采用"先小后大、先轻后重"的投料顺序,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微量成分先与载体混合,再加入大宗原料,可使微量成分分布均匀度提升40%。某饲料厂通过该工艺优化,动物日增重提高5%,饲料浪费减少2.3%。
(二)制粒核心工艺的参数优化
制粒环节决定颗粒饲料的物理品质与营养保留,温度、压力与水分的精准控制是关键。研究表明,制粒温度在80-100℃、压力在0.5-0.7MPa时,饲料淀粉糊化率可达65%以上,同时能有效杀灭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颗粒硬度维持在20-35N的适宜范围。
针对不同畜禽需求调整制粒参数:肉鸡饲料采用较高温度(95-100℃)与较短调质时间(30秒),保证快速消化吸收;肉牛饲料采用中温(85-90℃)与较长调质时间(60秒),提升粗纤维降解率。现代制粒设备通过变频技术调控环模转速与进料量,可实现不同配方的参数自动匹配,颗粒成型率从85%提升至98%。
(三)后处理与存储工艺的提质降耗
冷却、干燥与存储的工艺优化可有效减少成品损耗与品质下降。冷却环节采用逆流式冷却器,通过调整风速(1.5-2.0m/s)与冷却时间(10-15分钟),使颗粒温度降至环境温度+5℃以内,水分控制在12%以下,避免后续存储霉变。某企业通过冷却工艺优化,成品霉变投诉率从12%降至1.5%。
存储与运输环节的防霉变措施同样重要。实践表明,饲料包装袋采用内膜防潮设计,运输时避免暴晒雨淋,可使夏季饲料保质期从15天延长至30天。新希望六和的经验显示,高温天气运输时采用篷布遮光隔热,可使袋内冷凝水产生量减少90%,块状霉变发生率从8%降至0.3%。同时,在分级筛环节增设三通装置,将含杂质与高水分的筛上物单独处理,不回流制粒,可使成品合格率提升3%-5%。
三、技术创新驱动:激活提质降本的核心动能
前沿技术的集成应用为颗粒饲料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智能化装备、新型添加剂与循环利用技术成为创新重点。
(一)智能化装备的集成应用
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饲料企业通过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原料接收、粉碎、配料到包装的全程无人化操作,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60%。某大型饲料企业引入智能控制平台后,单位产品能耗从120kWh/吨降至85kWh/吨,设备故障率从10%降至2%。
预测性维护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设备停机损失。通过在粉碎机、制粒机等关键设备上安装振动传感器与温度监测装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运行数据,可提前7-10天预测设备故障,将非计划停机时间缩短80%。泽牧科技的统仓料塔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掌握库存动态,使原料库存周转率提升30%,生产计划调整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
(二)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精准应用
饲料添加剂是提升饲料利用率与动物生产性能的关键手段。益生菌、酶制剂等绿色添加剂的应用效果显著:在蛋鸡饲料中添加0.1%枯草芽孢杆菌,可使产蛋率提高3%-5%,料蛋比降低0.1-0.2;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05%植酸酶,可释放饲料中30%-50%的植酸磷,减少磷酸氢钙用量,每吨饲料成本降低15-20元。
针对不同畜禽的生理特点精准选用添加剂,可实现降本增效的精准落地。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莫能菌素,能调控瘤胃发酵,提高能量利用率10%以上;肉鸡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降解阿拉伯木聚糖,使饲料转化率提升5%-8%。添加剂的精准使用需建立剂量效应模型,避免过量添加造成的成本浪费与安全风险。
(三)循环利用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饲料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实现环保与降本的双重收益。制粒环节产生的筛下物与不合格颗粒,经分类处理后可实现价值再造:对于含杂质的筛上物,采用磁选去除金属杂质后,通过破碎机重新加工为破碎料,回收利用率可达95%;对于霉变物料,经高温灭菌处理后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实现固废零排放。
能源循环利用潜力巨大。饲料厂通过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将干燥环节产生的高温废气热量回收用于原料预热,可使天然气消耗降低25%;采用光伏发电系统为生产车间供电,结合峰谷电价优化用电方案,单位产品电费成本可下降18%-25%。某中型饲料企业通过上述措施,年减少能源支出80万元,废弃物资源化收益增加30万元。
四、管理体系升级:构建全链条效能保障机制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提质增效降本措施落地的保障,通过质量管控、人员管理与政策衔接的协同推进,实现系统性效能提升。
(一)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原料-生产-成品"的全链条追溯系统,是保障饲料品质的核心手段。采用二维码技术为每批饲料赋予唯一标识,记录原料批次、生产参数、检测结果等信息,实现从养殖场到生产厂的双向追溯。检测环节实行"三级检验制度":原料入场检验关键营养成分与安全指标,生产过程抽检混合均匀度与水分含量,成品出场检验物理性状与卫生指标,确保出厂合格率100%。
质量异常的快速响应机制不可或缺。通过设置关键指标预警值,如颗粒硬度低于20N、水分高于13%时自动报警,生产系统可立即停机调整。某企业建立该机制后,质量投诉率从3.2%降至0.5%,客户满意度提升25%。
(二)人员能力与激励机制建设
员工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工艺执行效果,需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对生产操作人员开展设备操作与工艺参数控制培训,确保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对技术人员开展营养配方与检测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40学时的专业进修。现代牧业的实践表明,经过系统培训的员工可使设备运行效率提升15%,工艺参数达标率从82%提升至98%。
建立与降本增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设置"工艺优化奖",对提出有效改进建议的员工给予现金奖励与荣誉表彰;将生产班组的颗粒成型率、能耗指标与绩效工资直接关联,成型率每提升1%,绩效工资增加5%。某饲料企业实施该机制后,员工提出改进建议数量增加3倍,单位产品成本下降6%。
(三)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衔接
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可降低技术升级成本。2025年农业农村部推出的节粮行动政策,对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开发非粮饲料资源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饲料企业可通过申报技术示范项目获得资金扶持。同时,对接地方政府的智能化改造补贴政策,降低自动化设备购置成本,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投资额的20%-30%。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附加值。针对规模化养殖场开发定制化饲料产品,如根据奶牛产奶阶段设计的高产配方、根据仔猪体重设计的精准营养饲料,产品价格可提高5%-10%;针对环保要求较高的区域,开发低氮磷排放饲料,满足养殖场减排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典型案例与实施路径
不同规模企业的实践表明,提质增效降本需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路径,中小型企业侧重工艺优化与原料替代,大型企业聚焦智能化与产业链整合。
现代牧业和林格尔有限公司的案例展现了技术集成的显著成效。通过饲用尿素替代豆粕技术、精准配料系统与质量管控体系的协同应用,不仅实现年节约成本196万元,还使奶牛年平均单产从12.8吨提升至13.4吨,综合效益提高807万元。其关键在于建立了"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地效果。
某中小型猪饲料企业的实践更具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发酵酒糟替代20%玉米、酶制剂优化配方,原料成本下降10%;对制粒机进行参数优化,将温度控制在85℃、压力0.6MPa,颗粒成型率从88%提升至96%;建立简易质量追溯系统,客户投诉率下降60%。三项措施总投入仅80万元,半年即收回成本,年新增利润150万元。
结论
畜禽颗粒饲料提质增效降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原料优化为基础,通过非粮资源开发与精准配比降低成本;以工艺升级为核心,通过参数优化与设备改造提升品质与效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智能化装备与新型添加剂激活动能;以管理升级为保障,通过质量管控与政策衔接实现效能落地。
在行业转型升级与政策引导的双重推动下,饲料企业需结合自身规模与养殖需求,选择适宜的技术路径与实施策略。通过上述措施的协同应用,可实现颗粒饲料品质提升10%-15%、生产成本下降8%-20%、饲料转化率提高5%-10%的综合效益,为畜禽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随着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颗粒饲料产业将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畜禽产品供给发挥更大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