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不同病因导致的腹泻在发病日龄、症状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对应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仔猪黄痢

病因:致病性大肠杆菌
发病日龄:1-3日龄仔猪(新生仔猪高发)
典型症状:
- 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含凝乳块,有腥臭味;
- 发病后迅速消瘦,脱水,精神萎靡,吃奶减少或停止,死亡率高。
处理方式:
- 注射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2毫克,每日两次,连用3-5天(必要时配合蒙脱石散止泻)。
- 人工辅助哺乳,保证营养摄入,控制小环境温度在30-32℃,避免低温加重病情。
仔猪白痢

病因:大肠杆菌(与黄痢病原体同类,但发病阶段不同)
发病日龄:10-30 日龄仔猪(哺乳期中后期高发)
典型症状:
- 粪便: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糊状粪便,有腥臭味,黏附于肛门周围及尾根;
- 全身状态:精神尚可,但生长缓慢、被毛粗乱无光泽。
- 处理方式:口服土霉素,每千克体重 20-30 毫克,分 2 次口服,连用 3-5 天。
仔猪红痢

病因:C 型魏氏梭菌
发病日龄:1-3日龄
典型症状:红色或暗红色稀粪,粪便中混有肠粘膜组织碎片(絮状、条状)部分粪便表面覆盖黏液,有特殊的 “腥臭味”(区别于普通腹泻),严重时可直接排出纯血样粪便,肛门周围、尾根及后肢被毛常被血便污染。
- 最急性型:仔猪出生后几小时至 1 天内发病,几乎无明显前兆,突然出现血痢,随后迅速脱水、精神萎靡,倒地不起,常在发病后 1-2 小时内死亡。
- 急性型:病程稍长(1-3 天),病猪先出现精神沉郁、不吃奶,随后排出红棕色稀粪,逐渐消瘦、四肢无力,最终因严重脱水、酸中毒死亡,死亡率超 80%。
- 慢性型:少见,多为耐过猪,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粪便呈灰黄色糊状,混有坏死组织碎片,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最终因营养不良或继发感染死亡。
- 处理方式:
- 隔离淘汰,防止传播。
- 灌服蒙脱石散(每头 1-2 克,每日 2 次),吸附肠道内毒素,减少毒素吸收。
- 肌肉注射维生素 C 注射液(每千克体重 5-10 毫克),缓解酸中毒、增强抵抗力。
- 肌肉注射林可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 10-15 毫克),每日 1 次,连用 3 天。
仔猪副伤寒

病因:沙门氏菌
发病日龄:1-4 月龄仔猪(断奶后仔猪高发)
典型症状:
- 急性型:体温升高至 41-42℃,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粪便黄绿色或灰白色,偶带血液和黏液),迅速消瘦,多因衰竭死亡;
- 慢性型:症状缓和,反复腹泻(粪便糊状或水样,可见干酪样物),生长发育受阻,消瘦、贫血,被毛粗乱。
- 处理方式:注射氟苯尼考,每千克体重 20-30 毫克,每日 1 次,连用 3-5 天。
【版权声明】来源:猪猪养殖育种笔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