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生产中,母猪生产效率直接决定养殖场经济效益,而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断奶窝重、NPD(非生产天数)是衡量效率的核心指标。行业数据显示,我国规模猪场平均PSY约24头,与国际先进水平(30头以上)存在显著差距,断奶窝重差异可达5-10kg,NPD过长更是导致母猪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本文从后备、配种/空怀、妊娠、哺乳四大关键阶段切入,聚焦营养措施与饲喂管理,提供可落地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助力养殖场突破效率瓶颈。
一、母猪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
1,PSY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综合性指标,计算方式为(母猪年产胎次×每胎断奶仔猪数)。以当前的行情来看,行业公认,PSY保持在25头以上是保障猪场盈利的基本要求。
2,断奶窝重则是指断奶时同窝存活仔猪的空腹称重总和,是评价母猪泌乳性能和哺乳期饲养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
3,NPD是指母猪处于非妊娠和非哺乳状态的天数,直接影响猪场的繁殖效率,每增加一天NPD,就意味着额外的饲养成本而没有产出。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后备母猪培育、配种管理、妊娠期护理、分娩哺乳管理及各阶段营养策略等多个环节进行精细化操作。
表:母猪生产效率关键指标参考值
| 指标名称 | 行业平均水平 | 优秀水平 | 计算公式/衡量方法 |
| PSY | 20-25头 | 28-30头 | 母猪年产胎次×每胎断奶仔猪数 |
| 断奶窝重 | 70-80kg | 85kg以上 | 断奶时同窝存活仔猪空腹重量总和 |
| NPD(非生产天数) | 40-60天/年 | 35天以下 | 母猪年非妊娠和非哺乳天数总和 |
| 配种分娩率 | 85%左右 | 90%以上 | 配种后实际分娩的母猪比例 |
| 背膘合格率 | 60-70% | 70%以上 | 母猪上产床时背膘在16-19mm的比例 |
二、后备母猪阶段--筑牢繁殖基础,降低初配后NPD
后备母猪是猪场繁殖体系的“储备军”,其培育质量直接影响终身繁殖性能。
此阶段核心目标是:在180-220日龄达到初配体重(130-140kg),同步实现性成熟与体成熟,减少初配后返情率,为后续PSY提升奠定基础
(一)营养需求核心特点
后备母猪需兼顾生长发育与生殖系统构建,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叶酸)、矿物质(锌、硒)需求高于商品猪。研究表明,后备母猪初配前肌肉脂肪含量控制在15%-18%,受胎率可提升12%,产仔数增加0.8头/窝。
(二)分阶段营养措施
1,培育前期(70-120日龄,体重50-80kg)
(1)能量供给:代谢能维持在3.2-3.3Mcal/kg,避免过高能量导致脂肪过度沉积(影响后续发情),或过低能量导致生长迟缓。可选用玉米-豆粕基础日粮,添加5%-8%麸皮调节能量水平。
(2)蛋白质与氨基酸:粗蛋白含量16%-17%,赖氨酸1.0%-1.1%,确保肌肉与骨骼正常发育。每日补充蛋氨酸0.8g、苏氨酸0.6g,促进免疫器官发育,降低疾病风险。
(3)维生素与矿物质:每千克日粮添加维生素E80IU、叶酸1.5mg(预防胚胎早期死亡),锌120mg(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硒0.3mg(提升抗氧化能力)。
2,培育后期(121-220日龄,体重81-140kg)
(1)能量调整:代谢能提升至3.3-3.4Mcal/kg,为性成熟储备能量,每日能量摄入确保在7.5-8.0Mcal。
(2)蛋白质优化:粗蛋白降至15%-16%,赖氨酸0.9%-1.0%,避免高蛋白增加肾脏负担。同时添加2%酵母培养物,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营养吸收效率。
(3)功能性添加剂:从180日龄开始,每日维生素A8000-10000IU/天,(促进卵泡发育)、甜菜碱2-3g(改善卵子质量),持续至初配,可使排卵数增加1-2个/周期。
表:后备母猪不同体重阶段营养推荐标准
| 体重阶段 | 日粮粗蛋白 | 钙磷水平 | 日喂量 | 管理要点 |
| 30-60kg | 15%左右 | 比育肥猪高0.1% | 自由采食 | 使用生长育肥期饲料 |
| 60-100kg | 14%-15% | 钙0.82%,磷0.73% | 2.5kg左右 | 改用后备母猪专用料 |
| 100kg至配种 | 14%-15% | 钙0.82%,磷0.73% | 根据膘情调整 | 控制膘情,防止过肥 |
| 配种前10-14天 | 可提高至16% | 维持标准水平 | 3-3.5kg | 短期优饲促进排卵 |
(三)饲喂管理实践方案
1,饲喂量控制
(1)培育前期:每日饲喂2.2-2.5kg,分2次饲喂(早7:00、晚18:00),确保体重日增重在600-700g。
(2)培育后期:根据体重调整,体重81-110kg时每日2.5-2.8kg,111-140kg时每日2.8-3.2kg,避免过度饲喂导致体况超标(背膘厚超过22mm易引发发情紊乱)。
(3)季节调整:夏季(环境温度>28℃)因采食量下降,可在日粮中添加3%植物油,同时将饲喂量提高10%,并分3次饲喂(增加中午12:00饲喂);冬季添加0.1%有机酸(如柠檬酸)或0.5%小苏打,提升采食量。
2,饲喂方式与管理细节
(1)采用湿拌料(水料比1:1.2),提高适口性,采食量可提升8%-10%。
(2)从160日龄开始,每周添加3次青绿饲料(如苜蓿、黑麦草,每次0.5kg/头),补充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同时促进肠道蠕动。
(3)单栏或小群饲喂(每栏4-5头,密度0.8-1.0㎡/头),避免争斗导致采食量不均,定期(每2周)称重,根据体重差异调整饲喂量,确保群体均匀度(体重差异控制在10%以内)。
(四)关键指标关联与注意事项
此阶段管理不佳易导致初配日龄延迟(超过230日龄),NPD增加15-20天。
需注意:180日龄后每日接触成年公猪(20-30分钟,公猪与母猪隔栏接触),结合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150-200lux),可使初情率提升至95%以上;初配前2周进行“短期优饲”(每日饲喂量增加至3.5kg),但需避免能量过高导致肥胖,背膘厚控制在18-22mm为最佳初配体况。
三、配种阶段--精准营养调控,提升受胎率与排卵数
配种阶段是连接后备与妊娠的关键环节。
核心目标是:提高母猪受胎率(目标≥92%)、增加排卵数(目标18-20个/周期),减少返情次数,缩短配种至妊娠的间隔时间,直接影响PSY与NPD
(一)营养需求核心特点
配种前10-14天(“窗口期”)是卵泡发育关键期,需通过“短期优饲”刺激排卵;配种后7-10天是胚胎着床期,过高能量易导致胚胎丢失,需及时调整营养供给,平衡“促排卵”与“保着床”需求。
(二)配种前(10-14天)营养措施
1,能量强化:代谢能提升至3.4-3.5Mcal/kg,每日能量摄入达8.5-9.0Mcal,通过添加5%植物油(如豆油、棕榈油)实现,可使排卵数增加1.5-2个/周期。
2,蛋白质与氨基酸:粗蛋白含量16%-17%,赖氨酸1.0%-1.1%,同时补充L-肉碱(100-150mg/kg日粮),促进脂肪酸代谢,为卵泡发育提供能量;添加0.2%蛋氨酸羟基类似物,提升卵子质量。
3,维生素与矿物质精准补充:每千克日粮添加维生素E100IU(提升精子与卵子活力)、维生素A15000IU(促进生殖上皮发育)、叶酸2.0mg(预防胚胎畸形);锌150mg、硒0.4mg,降低配种后炎症反应。
(三)配种后(1-30天/妊娠早期)营养措施
1,能量回落:代谢能逐步降至3.1-3.2Mcal/kg,每日饲喂量控制在2.0-2.2kg,避免血糖过高抑制孕酮分泌(孕酮不足易导致胚胎着床失败)。
2,蛋白质调整:粗蛋白降至14%-15%,赖氨酸0.8%-0.9%,减少肝脏代谢负担,避免氨中毒影响胚胎发育。
3,功能性成分添加:添加0.1%甘氨酸铁(提升胚胎血供)、0.2%酵母硒(增强抗氧化能力),可使胚胎存活率提升8%-10%;从配种后第7天开始,每日补充10g膳食纤维(如菊粉),调节肠道pH值,减少便秘对子宫的压迫。
(四)饲喂管理实践方案
1,配种前饲喂:采用“多餐制”,每日3次(早6:30、午12:30、晚18:30),每次饲喂量1.1-1.2kg,确保能量持续供给;配种当天减少饲喂量至1.8kg,避免采食后胃肠充盈影响配种操作。
2,配种后饲喂:每日2次(早7:00、晚18:00),采用“限饲+精准投喂”,根据母猪体况调整(背膘厚<18mm的母猪可适当增加至2.3kg/天,>22mm的降至1.9kg/天);避免饲喂发霉饲料,需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含量(≤0.1mg/kg),超标时添加0.2%脱霉剂(如蒙脱石+酵母细胞壁)。
3,饮水管理:配种前后保证充足清洁饮水,水温控制在15-20℃,夏季添加0.1%电解质(如氯化钾、氯化钠),避免热应激导致采食量下降;配种当天饮水需在配种前1小时、配种后1小时供给,防止配种时饮水引发胃肠不适。
(五)关键指标关联与注意事项
此阶段若“短期优饲”不当(如能量过高),胚胎丢失率可增加15%,PSY降低2-3头;配种后饲喂过量,返情率提升8%-10%,NPD延长10-15天。
需注意:配种后25-30天进行B超妊娠检测(B超检测或发情观察),未妊娠母猪及时转入“复配营养方案”(恢复配种前营养水平,2周内重新配种),减少NPD;同时避免应激(如转群、噪音),应激可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胚胎着床。
四、妊娠阶段--分阶段营养供给,保障胎儿发育与母猪体况
妊娠阶段时长114天,是胎儿生长发育与母猪体况储备的关键期。
核心目标是:降低胎儿死亡率(目标<8%)、提高仔猪出生重(目标1.4-1.6kg)、维持母猪合理体况(背膘厚增加3-5mm),为哺乳阶段泌乳能力奠定基础,直接影响断奶窝重。
(一)分阶段营养需求特点
根据胎儿发育规律,将妊娠阶段分为早期(1-30天,胚胎着床期)、中期(31-90天,胎儿器官发育期)、后期(91-114天,胎儿快速增重期),各阶段营养需求差异显著:早期需“控能保胚胎”,中期需“均衡营养促器官”,后期需“高营养供增重”。
(二)妊娠早期(1-30天)营养与饲喂措施
1,营养方案:
(1)能量:代谢能3.1-3.2Mcal/kg,每日摄入6.2-6.8Mcal,避免能量过高导致子宫内膜血管收缩,影响胚胎着床。
(2)蛋白质:粗蛋白14%-15%,赖氨酸0.8%-0.9%,选用优质蛋白源(如发酵豆粕5%、豆粕15%),提高氨基酸利用率。
(3)关键营养素:每千克日粮添加叶酸1.5-2.0mg(预防胚胎神经管畸形)、生物素0.3mg(促进胎儿皮肤发育)、胆碱1000mg(预防胎儿发育迟缓);钙0.8%、磷0.65%,避免骨骼代谢异常。
表:妊娠母猪各阶段饲喂策略
| 妊娠阶段 | 推荐日喂量 | 营养水平 | 管理要点 |
| 配种前10-14天 | 增加0.5-1kg | 高能高蛋白 | 短期优饲促进排卵 |
| 妊娠前期(1-30天) | 2-2.2kg | 常规水平 | 减少应激,保障胚胎着床 |
| 妊娠中期(31-90天) | 2.5-3kg | 维持水平 | 根据体况调整饲喂量 |
| 妊娠后期(91-107天) | 3-3.5kg | 高营养水平 | 满足胎儿快速生长需求 |
| 产前一周 | 逐渐减少 | 适当增加纤维 | 防止便秘和乳房炎 |
2,饲喂管理:
(1)饲喂量:每日2.0-2.2kg,分2次饲喂(早7:30、晚19:00),采用“定量投喂”,避免个体采食量差异。
(2)饲喂方式:干料湿喂(水料比1:1.1),提升适口性;同时添加0.5%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1×10¹⁰CFU/kg),调节肠道菌群,减少便秘(妊娠早期便秘发生率可降至10%以下)。
(3)环境适配:环境温度控制在18-22℃,温度每升高1℃,采食量下降0.1kg/天,需通过风机、水帘调节,夏季可在日粮中添加0.2%薄荷提取物,缓解热应激。
(三)妊娠中期(31-90天)营养与饲喂措施
1,营养方案:
(1)能量:代谢能提升至3.2-3.3Mcal/kg,每日摄入7.0-7.9Mcal,满足胎儿器官发育能量需求,同时为母猪储备体脂。
(2)蛋白质:粗蛋白15%-16%,赖氨酸0.9%-1.0%,补充缬氨酸(0.8%)、异亮氨酸(0.7%),促进胎儿肌肉发育;添加2%发酵豆粕,降低抗营养因子,提高蛋白质消化率(从80%提升至88%)。
(3)维生素与矿物质:每千克日粮添加维生素D₃500IU(促进钙吸收)、维生素K₃2mg(预防胎儿出血);钙0.9%、磷0.7%,同时补充有机镁(0.2%),预防母猪肢蹄病(发生率可降低15%)。
(4)膳食纤维:添加8%-10%麸皮+3%甜菜渣,总膳食纤维含量达15%-18%,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此阶段便秘易导致腹压升高,引发流产)。
2,饲喂管理:
(1)饲喂量:每日2.5-3.0kg,随妊娠天数递增(每10天增加0.1kg),确保营养供给与胎儿发育同步。
(2)饲喂时间:夏季调整为早6:00、晚20:00(避开高温时段),冬季为早8:00、晚18:00;每次饲喂后清理料槽,避免饲料残留发霉。
(3)体况监测:每20天测量背膘厚(使用超声波背膘仪,测量第10肋处),背膘厚控制在20-24mm,低于20mm的母猪每日增加0.2kg饲喂量,高于24mm的减少0.1kg。
(四)妊娠后期(91-114天)营养与饲喂措施
1,营养方案:
(1)能量:代谢能3.4-3.5Mcal/kg,每日摄入10.2-12.3Mcal,通过添加8%植物油(棕榈油:豆油=3:1)实现,满足胎儿快速增重(此阶段胎儿增重占出生重的60%-70%)。
(2)蛋白质:粗蛋白17%-18%,赖氨酸1.1%-1.2%,添加1%鱼粉或者高消化利用率蛋白原料,提升仔猪出生后免疫力;同时添加0.3%蛋氨酸,促进胎儿肝脏发育。
(3)关键营养素:每千克日粮添加维生素E120IU(提升母猪泌乳抗氧化能力)、维生素C200mg(缓解应激);钙1.0%-1.1%、磷0.75%-0.8%,采用植酸酶(500FTU/kg)预处理日粮,提高磷利用率(减少20%无机磷添加)。
(4)功能性添加剂:添加0.1%缬氨酸或亮氨酸,降低母猪产前应激(产程可缩短30分钟);添加燕麦片3%-5%,提升母猪血糖水平,为分娩储备能量。
2,饲喂管理:
(1)饲喂量:每日3.0-3.5kg,分3次饲喂(早7:00、午12:00、晚18:00),产前3天逐渐减少饲喂量(每天减少0.5kg,产前1天降至1.5kg),避免分娩时胃肠充盈导致难产。
(2)饲料形态:采用颗粒料(粒径3.0-3.5mm),减少粉尘,提高采食量(颗粒料比粉料采食量高10%-12%);同时保证充足饮水(每头每日饮水量20-25L),水温15-20℃,冬季避免饮用冰水(易引发胃肠痉挛)。
(3)分娩前准备:产前7天转入产房,日粮中添加0.1%有机酸(如柠檬酸),调节肠道pH值,减少产后肠道疾病;同时添加氧化锌,预防仔猪断奶后腹泻(通过母乳传递,仔猪腹泻率可降低20%)。
(五)关键指标关联与注意事项
妊娠后期营养不足,仔猪出生重可降低0.2-0.3kg,断奶窝重减少3-5kg;母猪体况过差(背膘厚<18mm),产后泌乳量下降15%-20%,PSY降低2-3头。
需注意:避免饲喂冰冻、发霉饲料,定期检测饲料水分(≤13%);同时减少转群、混群等应激,妊娠后期转群易导致流产(发生率提升5%-8%);记录每头母猪妊娠天数,精准预测分娩时间(误差控制在12小时内),提前做好接产准备。
五、哺乳阶段--高营养支持泌乳,缩短NPD并提升断奶窝重
哺乳阶段是母猪生产周期中营养需求最高的阶段,时长21-28天。
核心目标是:提高泌乳量(目标8-10kg/天)、减少母猪掉膘(背膘厚下降≤3mm)、促进仔猪生长(断奶窝重目标75-85kg)、缩短产后发情间隔(目标7-10天),直接决定PSY与NPD的最终表现。
(一)营养需求核心特点
哺乳母猪需同时满足自身代谢与泌乳需求,泌乳量每增加1kg,每日需多摄入0.5kg饲料;若营养供给不足,母猪会分解体脂、体蛋白满足泌乳,导致掉膘严重,延长产后发情间隔(掉膘超过5mm,NPD可增加20-30天),同时泌乳量下降,影响仔猪生长。
(二)分阶段营养措施
1,产后1-7天(泌乳初期)
(1)能量:代谢能3.5-3.6Mcal/kg,每日摄入12.0-14.0Mcal,通过添加10%植物油(豆油+椰子油=2:1)实现,快速补充能量,减少体脂分解。
(2)蛋白质:粗蛋白18%-19%,赖氨酸1.2%-1.3%,选用高消化率蛋白源(如进口鱼粉8%、发酵豆粕5%),氨基酸模式接近母乳(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100:30:65),提高泌乳效率。
(3)关键营养素:每千克日粮添加维生素E150IU(提升母乳抗氧化能力)、维生素B族(维生素B₁5mg、维生素B₂8mg、维生素B₁₂0.02mg),促进能量代谢;钙1.2%-1.3%、磷0.85%-0.9%,添加0.1%植酸酶,提高钙磷利用率。
(4)产后恢复成分:添加0.5%黄芪多糖(提升免疫力,减少产后炎症)、0.3%葡萄糖(补充产后能量),产后3天内每日补充20g电解质(溶于饮水中),促进恶露排出。
2,产后8-28天(泌乳盛期)
(1)能量:代谢能提升至3.6-3.7Mcal/kg,每日摄入14.0-18.0Mcal,根据泌乳量调整(泌乳量每增加1kg,饲喂量增加0.5kg),可添加3%脂肪粉(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1:2),提升能量密度。
(2)蛋白质:粗蛋白19%-20%,赖氨酸1.5%-1.6%,补充L-苏氨酸(0.8%)、L-色氨酸(0.2%),促进乳蛋白合成(乳蛋白含量可提升0.5-0.8个百分点);添加2%鱼粉或者酶解蛋白原料,提升母乳中免疫蛋白含量(IgG增加15%-20%)。
(3)维生素与矿物质:每千克日粮添加维生素A12000-15000IU(促进仔猪肠道发育)、维生素D₃800IU(提升钙吸收);钙1.3%-1.4%、磷0.9%-0.95%,同时补充有机硒(0.3mg/kg),通过母乳传递给仔猪,提升仔猪抗氧化能力。
(4)功能性添加剂:添加0.2%酶制剂(纤维素酶+蛋白酶,500g/t),提高饲料消化率(粗纤维消化率提升10%);添加0.1%牛磺酸,促进母猪泌乳反射,泌乳量可提升8%-10%。
表:提高断奶窝重的综合措施与效果
| 措施类别 | 具体方法 | 预期效果 | 实施要点 |
| 初乳管理 | 分批哺乳、人工辅助弱仔 | 提高免疫力,降低死亡率 | 出生30分钟内吃到初乳 |
| 寄养并窝 | 48小时内按体型大小调整 | 提高弱仔成活率 | 使仔猪带有养母气味 |
| 补料策略 | 7-10日龄开始诱食 | 缓解母乳不足,促进肠道发育 | 使用优质教槽料 |
| 温度控制 | 根据日龄分段控温 | 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增重 | 使用保温箱和加热灯 |
| 弱仔护理 | 固定奶头,前弱后强 | 提高均匀度 | 人工辅助弱小仔猪 |
(三)饲喂管理实践方案
1,饲喂量控制
(1)产后1-3天:逐渐增加饲喂量,产后1天1.5-2.0kg,产后2天2.5-3.0kg,产后3天3.5-4.0kg,避免突然增加饲喂量导致胃肠不适。
(2)产后4-7天:每日增加0.5kg,直至达到4.0-5.0kg。
(3)产后8-28天:根据仔猪数量(每头仔猪对应0.3kg饲喂量)与母猪体况调整,仔猪数量10头以上的母猪,每日饲喂量可达5.0-6.0kg,分4次饲喂(早6:00、午10:00、晚16:00、夜22:00),夜间饲喂可提升采食量15%-20%。
(4)断奶前3天:逐渐减少饲喂量(每天减少0.3-0.5kg,断奶当天降至2.0kg),减少乳房炎发生风险。
2,饲喂方式与细节
(1)饲料形态:采用湿拌料(水料比1:1.2-1:1.3),温度25-30℃,夏季可添加0.1%薄荷粉,提升适口性;避免饲喂过干饲料(采食量下降10%)或过稀饲料(营养浓度不足)。
(2)饮水管理:保证24小时不间断饮水,每头母猪每日饮水量30-40L,饮水压力0.2-0.3MPa,饮水器高度70-80cm(便于母猪饮水);夏季在饮水中添加0.1%维生素C与0.2%电解质,缓解热应激(热应激可导致泌乳量下降20%-30%)。
(3)体况监测:每7天测量背膘厚,背膘厚下降超过3mm时,每日增加0.3kg饲喂量,同时添加2%脂肪粉;若背膘厚仍持续下降,补充50g/天的氨基酸复合物(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
3,仔猪辅助管理(关联断奶窝重)
(1)仔猪补饲:产后7天开始提供仔猪教槽料(粗蛋白22%-24%,代谢能3.6Mcal/kg),每日补饲3次,每次50-100g/窝,可提升仔猪断奶前采食量,减少对母乳的依赖(断奶窝重可增加2-3kg)。
(2)保温措施:仔猪保温箱温度控制在32-35℃(产后1-7天)、28-32℃(产后8-21天),避免仔猪受凉导致采食量下降;同时保证母猪栏舍温度20-22℃,过高温度会降低母猪采食量。
(四)关键指标关联与注意事项
哺乳阶段营养不足,母猪掉膘超过5mm,产后发情间隔可延长至20-30天,NPD增加15-20天;泌乳量下降1kg/天,仔猪断奶窝重减少2-3kg,PSY降低1-2头。
需注意:及时治疗母猪乳房炎(发现乳房红肿、发热时,立即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同时在日粮中添加0.1%蒲公英提取物);断奶后立即将母猪转入配种舍,采用“优饲+公猪诱情”(每日接触公猪20分钟,日粮代谢能提升至3.5Mcal/kg),促进发情(断奶后7天内发情率可提升至90%以上);记录每头母猪泌乳量(通过仔猪增重估算:仔猪每日增重×仔猪数量÷0.4,0.4为母乳转化率),根据泌乳量调整后续营养方案
各阶段的营养策略

核心要点与建议
重视原料质量:无论配方如何,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原料(特别是霉变玉米、麸皮等),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损害是毁灭性。
关注青绿饲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量投喂优质青绿饲料(如苜蓿、胡萝卜等),不仅能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还能改善母猪的福利和肠道健康。
保证饮水充足:清洁充足的饮水是所有营养消化吸收的基础,对哺乳期母猪尤为重要。
灵活调整策略:上述推荐是通用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猪场的品种、胎次结构、健康状况及季节变化(如夏季热应激)进行个性化调整。
六、全周期管理协同
单一阶段的营养管控无法实现效率最大化,需通过全周期数据监测、方案调整,形成“后备培育-配种妊娠-哺乳断奶-再次配种”的协同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数据监测与分析
1,关键指标记录:建立母猪个体档案,记录后备母猪初配日龄、配种受胎率、妊娠天数、仔猪出生重/窝数、泌乳量、母猪掉膘情况、断奶后发情间隔,每月统计PSY(计算公式:全年断奶仔猪总数÷母猪存栏数)、断奶窝重(每窝仔猪断奶时总重)、NPD(计算公式:365-(泌乳天数+妊娠天数)×胎次÷存栏母猪数)。
2,营养效果评估:每季度检测饲料营养成分(粗蛋白、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确保与配方一致;同时检测母猪血液指标(如血清尿素氮、总蛋白、钙磷含量),评估营养吸收情况(血清尿素氮正常范围3.5-7.0mmol/L,过高表示蛋白质代谢异常)。
(二)方案动态调整
1,根据胎次调整:初产母猪(1-2胎)营养需求高于经产母猪(3-6胎),初产母猪妊娠后期饲喂量增加10%,哺乳阶段赖氨酸含量提升5%;经产母猪(7胎以上)需减少能量供给(避免肥胖),同时增加维生素E、硒的补充(提升抗氧化能力,延长使用年限)。
2,根据季节调整:夏季(环境温度>28℃)在各阶段日粮中添加0.2%抗应激剂(如维生素C、牛磺酸),饲喂量增加10%-15%,并采用水帘+风机降温;冬季(环境温度<15℃)添加1%辣椒粉,提升采食量,同时增加能量供给(代谢能提高5%)。
(三)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PSY偏低(<24头):若因配种受胎率低(<85%),优化配种前“短期优饲”方案(增加能量与维生素E补充);若因仔猪死亡率高(>10%),提升妊娠后期营养(增加蛋白质与钙磷),同时改善哺乳阶段仔猪保温与补饲。
2,断奶窝重不足(<55kg):检查哺乳阶段母猪泌乳量(若<8kg/天),增加能量与蛋白质供给(添加脂肪粉、鱼粉、优质蛋白原料);若因仔猪消化吸收差,在教槽料中添加0.2%益生菌(如乳酸菌),同时改善栏舍卫生(减少腹泻)。
3,NPD过长(>45天):若因母猪掉膘严重(>5mm),提升哺乳阶段饲喂量与营养浓度;若因断奶后发情延迟,采用“优饲+公猪诱情+激素调节”(断奶后3天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1000IU/头,需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激素),缩短发情间隔,优先推荐营养和管理调整(如“优饲+公猪诱情+光照控制”)。
七、种群结构与健康管理的持续优化策略
1,种群胎次结构与淘汰更新策略
优化母猪群胎次结构是保障猪场持续高效生产的基础。研究表明,母猪2-6胎产仔数较高,3-5胎产仔数最高,7胎以后繁殖性能明显下降。因此,合理的母猪群胎次结构应为:1胎占20%,2胎占18%,3胎占17%,4胎占16%,5胎占14%,6胎占10%,7胎以上占5%。大型养殖场每年母猪淘汰率应保持在20-25%,以维持种群的最佳生产状态。
(1)低产母猪淘汰是提高群体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
当前生猪行情下,应有计划地淘汰低效能种猪,特别是三元甚至多元杂交种猪以及回交种猪。淘汰标准应包括:连续两个情期不发情或配不上、连续两次流产、连续两胎产仔数低于8头、断奶后2个情期不发情、断奶后炎症严重、肢蹄病严重等。对6胎及以上的低产老龄母猪,应及时淘汰,优化母猪群胎次结构。
(2)一胎母猪留存率是衡量母猪群更新效率的重要指标
优秀猪场应确保一胎母猪留存率不低于75%,分娩率达85%,产健仔数不低于11头/窝。提高一胎母猪留存率需特别关注其产后管理:控制子宫炎发生率在4%以下,断配率在90%以上,哺乳期背膘损失小于2.5毫米。
2,生物安全与疫病综合防控
(1)疫病防控是猪场稳健运营的保障,尤其在当前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下,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猪场生物安全应包括物理隔离(设立人员出入洗澡间、物资物品消毒房、运输车辆消毒池等)、化学消毒(定期对场区各风险点进行清洗消毒)和生物净化(制定和实施猪场净化制度,加强猪群监测排查)三个层面。
(2)疫苗接种程序是预防传染病的核心措施。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必须完成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疫苗的免疫接种。经产母猪应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如妊娠10-12周和16-18周分别进行蓝耳病疫苗免疫。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重点在于母猪产前免疫和严格驯化后备猪,确保抗体阳性率达标。
(3)营养免疫在疫病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均衡日粮、改善通风质量、减少应激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在疫病高风险期,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E和氨基酸,提高母猪的抗病能力。哺乳母猪料可添加优质益生菌,改善肠道健康,提高营养素利用率。
母猪生产效率的提升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基于各阶段生理特点的精准营养管控与饲喂管理协同。通过后备阶段筑牢基础、配种阶段提升排卵着床、妊娠阶段保障胎儿发育、哺乳阶段支持泌乳与母猪恢复,同时打通全周期数据闭环,可实现PSY提升至28-30头、断奶窝重突破85kg、NPD缩短至35天以内的行业先进水平。
对于养殖场而言,需结合自身品种(如二元杂、三元杂)、设备条件、管理水平,灵活调整方案,才能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版权声明】来源:知岩片语512。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