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猪养殖中,提升仔猪成活率是确保养殖效益的重要保障。该文总结了仔猪的生理特性,分别阐述了初生仔猪、7日龄至断奶仔猪、断奶仔猪等不同阶段的管理要点,强调了加强疫病防控,以期实现养殖场持续良好发展。
关键词:仔猪;成活率;提升措施;生理特性;免疫接种
仔猪在出生后,从妊娠母猪子宫内恒温环境到外界常温条件生存环境变化剧烈,从被动获取氧气及营养到依靠自身主动吮乳到自主呼吸维持生命;同时生理发育不完全,肠胃消化吸收及抗病力弱,致使仔猪在哺乳期易因踩踏、温度变化、病原侵染等原因造成成活率较低,阻碍行业发展。
1 仔猪生理特征
1.1 不耐低温
猪只对自身体温调节方式主要依靠皮毛、肌肉震颤、相互挤堆、取暖灯方式,初生仔猪被毛稀少、皮下脂肪量低、肌肉不发达,体能低,自身无法有效调节体温,不耐低温。仔猪出生后24 h内,临界温度为35℃,产房温度为13~24℃时,仔猪体温会以每小时1.7~7.0℃下降,出生后20 min内体温下降更快。健壮仔猪吃过初乳后,处于18~24℃环境中,通常需48 h方可恢复至正常体温;温度越低,恢复时间越长。温度过低时易失温死亡,裸露在1℃环境中仅需2 h即会冻昏、死亡。
1.2 肠胃功能不完善
初生仔猪肠绒毛结构发育不完善,对营养的吸收与利用能力较差。同时胃腺未发育,无法分泌盐酸激活胃内的蛋白酶原。仔猪生长至早期断奶阶段胰酶分泌量不足,断奶后无法持续从母乳中获取母源抗体、营养成分,且肠绒毛脱落,肠表面吸收效果差,极易引发消化道疾病,影响成活率。
1.3 免疫力较低
母猪体内的免疫抗体为大分子球蛋白物质,妊娠期无法通过脐带输送至胎儿,仔猪只能依靠摄取母乳获得母源抗体,从而优化体内免疫系统。免疫力不足时,仔猪对冷热、环境、断奶等应激反应较大,易感染多种疾病。
2 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管理措施
2.1 初生仔猪(7日龄内)
2.1.1 “三防”措施
防止踩压。初生仔猪行动能力不足,对外界反应差,需设置保育栏,避免被母猪踩死或压死[1]。
防止仔猪窒息。仔猪出生后需立即清理口腔和鼻腔黏液,保障其正常呼吸。仔猪自主呼吸迟缓时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0.1%肾上腺素1 mL。体格大、产道窄的初产母猪,分娩困难时可肌肉注射催产素或人工助产促分娩。仔猪假死时要清理口鼻黏液后,抓其前后腿,有节奏地反复合拢、分开2~3 min,以提升成活率。
防冻保暖。产房门窗处安装门帘、窗帘,温度较高、阳光充足时打开门窗换气,温度下降时关闭。仔猪出生后6 h内温度控制在35℃为宜;2日龄时控制在32~34℃;7日龄时以30~32℃为宜。
2.1.2 哺乳管理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足初乳,出生后24 h内,单只仔猪需吃足母乳40~60 mL,哺乳次数4~6次[2],仔猪吃上初乳时间越早越好。初乳吃足后将仔猪转移至保温箱内,每间隔1~2 h放出保温箱哺乳1次,持续2~3次后,仔猪在吃母乳后会自动回到保温箱内。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在母猪腹侧悬挂红外线保温灯,可使用250 W红外线灯泡,3日龄内悬挂高度30 cm,4日龄后逐步增高至50 cm,供温至仔猪7~15日龄。
仔猪3~5天开始补饲颗粒饲料,由于仔猪此时消化能力较弱且仍以母乳为主食,每天每头补饲量可控制在5~10 g。
2.1.3 弱小仔饲喂
部分仔猪较弱小,同窝大小不均,易出现感病、母乳摄入不足等问题。管理人员需密切关注仔猪群变化,出现仔猪争斗、踩压叫声时需立即进行处理。观察仔猪粪便中有无下痢、血丝等异常,出现病症仔猪应及时隔离并治疗。
通常,母猪分娩后中间区域的奶头乳汁充足。母猪侧卧时,上排奶头位置过高,下排奶头会被母猪腹部压住,体弱仔猪无法争夺到母乳充足的奶头。可人工协助为体弱仔猪寻找适宜的乳头,确保其吃到充足母乳。
2.2 7日龄至断奶仔猪(21日龄)
1周龄仔猪除哺乳获取营养外,还需补饲。通常出生后2~3天内需补充铁、铜元素,可使用硫酸亚铁2.5 g+硫酸铜1 g,加水1000 mL,混合均匀后用奶瓶滴喂10 mL/头,每天1次。出生后3~5天需补饲硒元素,可用0.1%亚硒酸钠溶液0.5 mL/只肌肉注射,1次即可。出生后5~7天补饲饲料,采取自由补饲法,将颗粒饲料放在仔猪活动区域,例如玉米、黄豆等,让仔猪自由取食。
随着仔猪生长至7日龄,其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对饲料的适应能力增强,可逐步增加补饲量,每天每头仔猪补饲量可增加至15~20 g。此阶段补饲量逐步增加是为了循序渐进地刺激仔猪消化系统发育,让其逐渐适应固体饲料,为后续生长奠定基础。
建议补饲优质蛋白、高能量、不含抗原性的饲料,饲料配比可为玉米38.50%、豆粕22.50%、燕麦10.00%、奶粉10.00%、乳清粉10.00%、糖5.00%、猪油1.00%、碳酸钙0.75%、磷酸氢钙0.75%、食盐0.25%、微量元素0.25%、维生素添加剂1.00%饲料,可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助力其骨骼与肌肉良好发育。
仔猪2周龄后生长提速,补饲量宜在原有基础上每天每头增加至25~35 g。临近21日龄断奶,可视采食与生长微调,最高可每天补饲40~50 g。逐步增量可顺利实现从母乳到采食饲料的过渡,为断奶后健康成长奠定。
2.3 断奶仔猪(21日龄以后)
2.3.1 断奶方法
仔猪生长至21日龄开始断奶,选择出生日期接近、质量为5.2~5.7 kg的同批仔猪统一断奶,便于管理。断奶时建议将母猪赶出保育栏,仔猪不转栏,保留在原保育栏中饲喂3~5天,确保其不出现断奶应激[3]。
2.3.2 保育仔猪管理
断奶3~5天后,可将仔猪两窝并成一栏养殖,养殖温度控制在28~30℃。随着日龄增长,每周将仔猪舍内温度降低2℃左右,仔猪8周龄时环境温度控制在20~22℃为宜。
仔猪断奶1周后逐步控制饲料摄食量,秉承少量多次原则,单头平均每天供给饲料0.2 kg左右。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饲料,不可轻易更换饲料。
断奶2周后仔猪会质量下降,此阶段需加强饲养观察,重视维护其机体健康。
2.4 加强疫病防控
2.4.1 群体预防
仔猪养殖期间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消毒。冬季寒冷时不可随意水冲清洗产房及保育栏,禁止用水直接喷在仔猪体表。环境温度低、湿度大时会加重仔猪冷感,从而引发仔猪下痢感病。
为提升仔猪抗病性,可在仔猪出生后3、7、21天分别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0.5、1.0、1.5 mL。可使用5%碘伏、0.5%~1.0%聚维酮碘等溶液对仔猪皮肤、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可使用1%火碱、10%~20%生石灰、10%~20%漂白粉等溶液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
2.4.2 加强免疫
仔猪出生后第2天接种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单个鼻孔滴入0.5 mL进行黏膜免疫;28~30日龄再肌肉注射免疫接种1次,每只接种1头份。
仔猪生长至25日龄时首次接种猪瘟弱毒活疫苗,每只肌肉注射1头份;生长至65日龄后二次接种免疫,每只肌肉注射2头份。
仔猪生长至30日龄时接种口蹄疫灭活疫苗,每只肌肉注射2 mL;生长至60、80日龄时分别进行第二、三次免疫接种,每头每次肌肉注射2 mL。
此外,可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接种其他疫苗。依据当地生产与养殖规模等因素科学制定免疫方案并严格执行。接种前后密切留意仔猪状态,接种前后7天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影响免疫效果。
【版权声明】来源:农业工程技术。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