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常见疾病识别与科学防控指南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是保障养殖效益与动物福利的核心环节。常见猪病多集中于呼吸道、消化道及繁殖系统,早期识别与精准防控可大幅降低损失,以下为三大类高频疾病的关键信息。
一、呼吸道疾病:养殖场的“隐形杀手”
呼吸道疾病是规模化猪场发病率最高的类别,多由“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引发,冬季与换季时高发。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
- 核心特征: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发紫(“蓝耳”并非所有个体都会出现),仔猪死亡率极高(尤其是1月龄内),成年猪常表现为咳嗽、流产或产死胎。
- 防控关键:无特效治疗药物,需通过疫苗免疫建立基础保护,同时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避免病毒交叉传播;发病后及时隔离病猪,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推荐2%氢氧化钠溶液)。
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 核心特征:急性病例突然死亡,口鼻流出带血泡沫;慢性病例反复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可达41℃以上,肺部出现“大理石样”病变。
- 防控关键: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可有效控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增强猪群抵抗力;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避免密度过高导致氨气浓度超标。
二、消化道疾病:仔猪致死的“首要威胁”
消化道疾病主要影响仔猪,因仔猪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易受病原侵袭,其中腹泻类疾病最为常见。
1. 猪流行性腹泻(PED)
- 核心特征:全群快速传播,仔猪(尤其是7日龄内)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色,脱水后1-2天内死亡;成年猪症状较轻,多为食欲不振、腹泻。
- 防控关键:怀孕母猪产前45天、15天分别接种疫苗,通过母源抗体保护新生仔猪;发病后立即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对猪舍地面、器具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每日1-2次。
2. 猪沙门氏菌病(俗称“副伤寒”)
- 核心特征: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表现为持续下痢,粪便呈黄绿色或灰褐色,带有黏液或血液,后期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慢性病例会出现消瘦、呼吸困难。
- 防控关键:定期对猪群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阳性猪及时淘汰;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同时改善饲养环境,避免饲料霉变(霉变饲料会加重病情)。
三、繁殖障碍疾病:影响猪场产能的“关键因素”
繁殖障碍疾病直接导致母猪产仔率下降、仔猪存活率低,对猪场长期效益影响显著。
1. 猪伪狂犬病(PR)
- 核心特征:新生仔猪(1-2周龄)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表现为神经症状(转圈、抽搐、倒地不起);怀孕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仅表现为发热。
- 防控关键:实施“全群免疫+定期监测”策略,种猪每6个月接种1次疫苗,仔猪出生后3日龄内滴鼻免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引种后需隔离观察45天以上。
2. 猪细小病毒病(PPV)
- 核心特征:仅对怀孕母猪造成影响,尤其是初产母猪,感染后会出现产木乃伊胎、死胎,或产弱仔(弱仔多在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母猪自身无明显症状。
- 防控关键:初产母猪配种前1-2个月接种疫苗,确保产生足够抗体;本病无治疗方法,发病后需及时清理死胎、胎盘,并用过氧乙酸溶液对产房彻底消毒,防止病毒扩散。
四、通用防控原则:降低疾病风险的“基础保障”
1. 免疫优先: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重点疫苗(如猪瘟、伪狂犬、口蹄疫)必须做到“应免尽免”,避免漏免。
2. 生物安全:建立“场外-场内-猪舍”三级消毒体系,场外车辆用高压水枪冲洗+消毒,人员进入需更衣、洗澡、消毒,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
3. 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模式(同一猪舍批次饲养、批次出栏),避免不同日龄猪只混养;保证饲料营养均衡,严禁使用过期、霉变饲料,定期清理猪舍粪便,降低环境病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