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种猪的品质与生产性能成为产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在全球生猪遗传改良育种领域,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涵盖育种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但我国生猪养殖在种猪品质和育种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外生猪遗传改良育种的成功实践,结合我国生猪育种现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旨在为我国生猪育种工作提供新思路,推动我国生猪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1 国外生猪遗传改良育种的成功经验

1.1 完善的育种体系

在生猪育种体系构建上,国外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小公司联合育种体系,通过国家种猪登记中心、遗传改良中心等机构,将众多小型育种公司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整合和协同育种,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各公司的优势,提高了育种效率和遗传进展。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整合科研、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育种目标和标准,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生猪遗传改良工作,如丹麦将国内60个种猪群联合起来进行种猪改良,不仅建立了紧密的遗传联系,还有效避免了近亲交配,极大地提升了种猪性能。

1.2 先进的育种技术

在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外不断创新突破,二十世纪以前,种猪选育主要依靠体型外貌评判,而二十世纪开始,部分育种专家引入生产数据进行选择,使选育更加科学。如1950年左右,基于表型数据(生产性能和外貌数据)建立简单选择指数进行选育,进一步提高了选育的准确性;1985年,加拿大率先使用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技术对猪进行育种,该技术利用线性代数模型估计猪育种值,显著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猪的背膘厚(衡量瘦肉率)、达100 kg体重日龄(衡量生长速度)以及繁殖性能等改良速度大幅提升,育种进展明显加快;2012年以后,国外在积累多年常规BLUP遗传评估数据的基础上,迅速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通过检测大量基因位点,直接判断猪在生长性能、抗病、抗应激等方面的优劣。目前,海波尔、皮埃西、托佩克、NUCLUS、丹育等国际知名育种公司均已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选种的准确率,此外,基因编辑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猪育种领域,如英国Genus公司运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猪的CD163基因,使猪获得抵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能力,且该抗病毒特性可遗传给后代,为生猪抗病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1.3 重视人才培养与科研投入

国外生猪育种强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从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到职业培训,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育种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等高校在动物科学领域具有卓越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为美国生猪育种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在科研投入上,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多方协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育种技术研发、遗传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等方面,如皮埃西公司拥有自己的研究院,持续进行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培育,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1.4 严格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

国外生猪育种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体系,在种猪生产过程中,对种猪的健康状况、生产性能、遗传背景等进行严格监测和评估,通过制定统一的育种标准和规范,确保种猪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丹麦建立了完善的种猪性能测定体系,对种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繁殖性能等指标进行精确测定和记录,并将这些数据用于遗传评估和选种选配,同时,丹麦还对种猪的健康状况进行严格监控,实施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确保种猪无特定疫病,保证了种猪的质量和安全性。

2 我国生猪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育种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核心育种群、扩繁群、商品群为主线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以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遗传评估中心等为保障的遗传改良组织体系,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育种企业规模较小,育种设施和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资源共享和协同育种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导致育种效率低下,遗传进展缓慢。

2.2 育种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在生猪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育种芯片等技术的应用,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育种企业仍依赖传统的育种方法,对先进育种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和深入,如在基因组选择技术方面,虽然我国自主开发了PIBLUP、HIBLUP等国产育种软件,但在数据量积累、分析精度和应用效果上与国外仍有差距。

2.3 人才短缺与科研投入不足

生猪育种是一个技术密集型领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持续的科研投入,目前,我国从事生猪育种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基层育种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在科研投入方面,虽然政府和企业对生猪育种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国外相比仍显不足,科研经费有限,导致育种技术研发进展缓慢,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4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我国生猪育种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在种猪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性能测定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选种选配的效果;同时,种猪质量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上种猪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质量保障机制,消费者对国产种猪的信任度不高。

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强育种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我国育种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之间开展联合育种,通过建立育种联盟、合作育种项目等形式,整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技术协同;政府加大对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育种企业集团;加强育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性能测定中心、遗传评估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2 加大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

持续加大对生猪育种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快国产育种技术和软件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我国育种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先进育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育种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3.3 强化人才培养与科研投入

加强生猪育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动物科学、遗传育种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现代生猪育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基层育种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研究,为生猪育种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3.4 完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生猪育种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体系,制定统一的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标准、遗传评估方法和质量认证规范,加强对种猪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完善种猪质量追溯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种猪从出生到销售的全程信息可追溯,确保种猪质量安全可靠;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猪,维护市场秩序,提高消费者对国产种猪的信任度。

4 结论

国外生猪遗传改良育种在育种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生猪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育种体系建设,加大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完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我国生猪种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猪业科学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