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阶段是投入成本最高、直接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自由采食”模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往往伴随着饲料浪费、消化不良、脂肪沉积过多等问题。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育肥猪控料(限饲)的策略。当然,这种模式并非简单地让猪少吃,而是科学的控制“精准营养”和“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案。

01 为什么要控料?

控料的核心理念在于:根据育肥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点,精确控制其采食量,使其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平衡。

不控料的常见弊端:

饲料转化率降低:后期自由采食,猪只过量摄入的能量会大量转化为脂肪,而增重1公斤脂肪所需的饲料是增重1公斤瘦肉的3-4倍。

胴体品质下降:背膘增厚,瘦肉率降低,在收购时可能被定级为次品,影响售价。

健康风险增加:过食加重肠胃负担,易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甚至胃扭转(猝死)。

成本无形浪费:据统计,自由采食模式下,约有5%-8%的饲料被浪费,而非转化为增重。

02 精细化控料的具体策略

控料不是“一刀切”,而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的精准管理过程。我们推荐 “三段式”控料法。

1. 前期(30-60kg):自由采食 → 适度引导

此阶段是骨骼和肌肉生长的黄金期,对蛋白质需求高。目标是充分发挥生长潜力。

策略: 原则上仍可自由采食,但需确保饲料蛋白水平在16%-17%。每天可留有短时间(如0.5-1小时)的空槽期,以刺激猪只食欲,并养成定时吃料的习惯,为后续控料打下基础。

2. 中期(60-90kg):精准控料,优化体型

此阶段是肌肉生长的持续期和脂肪沉积的起始期,是控料的关键窗口。

策略: 采用定量限饲。饲喂量控制在自由采食量的85%-95%。建议每天饲喂2-3次,每次喂料后槽内基本吃净,保持猪只有强烈的食欲。

参考饲喂量(日粮): 约2.5 - 2.8 kg/头/天(具体视品种和饲料能量水平调整)。

3. 后期(90kg-出栏):严格控料,提升品质

此阶段脂肪沉积能力大幅增强,过量采食会显著降低瘦肉率。

策略: 实行严格限饲。饲喂量控制在自由采食量的80%-85%。此举能有效控制背膘厚度,提高瘦肉率,并改善肉色和肌内脂肪含量,提升风味。

参考饲喂量(日粮): 约2.8 - 3.0 kg/头/天。在出栏前一周,可适当调整,但切忌恢复自由采食。

4.各阶段控料策略一览表

03 控料策略的五大优势分析

通过国外文献,看看精细化控料能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

优势一: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FCR)

控料迫使猪只更有效地利用摄入的营养,减少了维持消耗和无效增重。

数据支撑: 大量田间试验表明,与全程自由采食(FCR约2.8-3.0)相比,实施精细化控料的育肥猪,全期FCR可优化至 2.4-2.6。以一头120kg出栏的猪计算,可节省饲料 20-30kg。按当前饲料价格3元/kg计算,单头猪可节约成本 60-90元。

优势二:显著改善胴体品质,提高售价

控料最直接的效果是降低背膘厚度,提高瘦肉率。

数据支撑: 研究显示,控料可使平均背膘厚度降低 10%-15%,瘦肉率提升 2-3个百分点。在实行优质优价的收购体系中,高瘦肉率的猪只每公斤售价可高出 0.2-0.4元。120kg的猪即可多卖 24-48元。

优势三:降低消化道疾病发生率

定时定量的饲喂方式使胃肠道形成规律的工作节律,避免了过食负担和饲料在槽中的霉变。

数据支撑: 控料猪群因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的发病率比自由采食猪群低 15%-20%,兽药成本平均降低 5-8元/头。

优势四:延长种用价值(针对后备母猪)

对于留作后备母猪的育肥猪,控料可以控制体况,防止过肥,保障其长期的繁殖性能,避免因肥胖导致的不发情、产仔数低等问题。

优势五:提升猪群均匀度

统一、规律的饲喂管理,减少了猪只因抢食造成的个体差异,使得整批猪出栏体重更均匀,便于实施“全进全出”和批次化管理。

04 实施控料的关键注意事项

控料虽好,但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以下是核心注意事项:

保证饮水充足:限料不限水,清洁充足的饮水是消化吸收的前提。

确保饲料营养均衡:既然总量受限,每一口饲料都必须营养全面,尤其是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

勤观察、慢调整:控料是一个动态过程。需根据猪群的品种、健康状况、季节和圈舍环境灵活调整饲喂量。夏季可适当增加,冬季则需注意保温与能量的平衡。

分群饲养:将体重、强弱相近的猪分在一起,便于实施统一的饲喂标准。

文章来源:猪场管理者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