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异食癖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表现为肉牛持续性采食非饲料类物质(如毛发、塑料、泥土、砖块、粪便等),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消化道梗阻、中毒、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导致死亡。

一、营养失衡

微量元素缺乏

锌、铁、硒等缺乏较为常见。锌参与味觉受体合成和消化酶活性调节,缺乏会导致味觉异常、食欲紊乱;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间接干扰神经系统功能,诱发异食冲动;硒缺乏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增加异常采食风险。

钙、磷比例失衡:肉牛骨骼发育和生理代谢需钙磷协同,比例不当(如钙多磷少或反之)会影响矿物质吸收,引发异食行为(如啃食墙壁、石块)。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 A、D、B 族缺乏。维生素 A 缺乏影响黏膜健康和神经功能,维生素 D 缺乏阻碍钙磷吸收,B 族维生素缺乏干扰能量代谢,均可能导致食欲异常。

饲料营养不足或配比不当

粗蛋白、能量饲料比例失衡:如蛋白质饲料(豆粕等)不足,或能量饲料(玉米、麦麸等)过高 / 过低,无法满足肉牛生长、繁殖或泌乳需求,促使其寻求非饲料物质补充。

粗纤维缺乏:饲料中干草、秸秆等粗纤维不足,会导致肉牛咀嚼欲望未被满足,肠道蠕动异常,进而出现啃食异物的行为。

二、养殖管理与环境因素

环境不适

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导致肉牛应激反应增强,通过异食行为缓解焦虑;环境单调(如无运动空间、缺乏互动)也会促使异食习惯形成。

管理疏漏

饲料更换频繁:未逐步过渡导致肉牛消化道适应不良,食欲紊乱;饮水不足或水质差,影响代谢和食欲调节。

异物接触机会多:养殖环境中散落的塑料薄膜、毛发、铁丝等未及时清理,肉牛好奇或误触后逐渐形成采食习惯。

三、生理与疾病因素

特殊生理阶段

犊牛断奶期:脱离母乳后对新饲料不适应,加上应激反应,易出现异食;母牛妊娠期、泌乳期营养需求剧增,若补充不足,异食风险升高。

疾病影响

消化道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绦虫等)、胃炎、胃溃疡等,导致腹痛、消化不良,肉牛可能通过异食缓解不适;

代谢性疾病:如酮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干扰体内代谢平衡,诱发异食行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