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乳仔猪,7日龄以上的乳仔猪较少发生此病。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死亡率很高。带菌母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传染源,由粪便排出病菌、传染了母猪的乳头、皮肤及环境。仔猪出生后、吸吮乳头和舐吸母猪皮肤时,或接触传染物时,经消化道进入胃肠内传染发病。新建猪场,从不同场区引进种猪,如患有仔猪黄痢的病史,也会导致本病的扩散。本病的流行无季节性。猪场内一且流行了仔猪黄痢病,就会经久不断,很难根除。因此,要抓早、抓小,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的防治措施。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很健康。有的乳仔猪出生后12小时左右就发生此病;有的在1-3日龄发生此病。最急性型,不显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或黄色水样,并含有凝乳小片。病仔猪肛门松弛、捕捉时会因挣扎或鸣叫而增加腹压,常由肛门排出稀粪,呈水样喷出。病程稍长、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主衰竭昏迷而亡。但患此病的乳仔猪,无呕吐现象。
病理解剖
剖检所见:常见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和败血症的变化。小肠粘膜红肿充血或出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松弛。胃粘膜发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重者,心、肝、肾等脏器有出血点,有的还有小的坏死灶。
治疗措施
首选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4-11毫克,一日2次,口服;每千克体重4—7毫克,一日1次,肌肉注射;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5—15毫克,每日2次,肌肉注射;青霉素8万单位加硫酸链霉素80毫克,一次内服,一天2次;
预防措施
要控制住仔猪黄痢的发生,要治本,就要做到“三个做好”:
一是要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换气,和保暖工作。母猪临产前,要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的垫草。母猪产仔后,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的保温箱里或筐里,暂不接触母猪。待把母猪的乳头、乳房、胸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干净后(消毒),逐个乳头挤掉几滴奶水后,再让仔猪哺乳,这样就切断了传染途径。
二是要做好对初生仔猪“开奶”前的用药工作。就是在仔猪初生后,未让仔猪吃初乳之前,全窝逐头用抗菌素药(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口服。以后每天服1次,连服3天。防止病从口入。
三是要做好对母猪的接种免疫工作,提高保护率,我国已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两种采用口服免疫,后一种用注射法免疫。均于产前15—30天免疫,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的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的保护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