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仔猪腹泻是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发病与病原感染(如: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丁型冠状病毒、球虫、梭菌等)、环境应激(温湿度波动、卫生条件差)、母源抗体水平不足、内部生物安全操作差等因素密切相关。
腹泻不仅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迟缓、降低断奶重,还会显著提升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同时增加抗生素使用成本与管理难度,最终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与健康水平。为精准量化产房腹泻控制效果,为后续病因排查、防控方案优化(如疫苗免疫、环境调控、用药调整、生产管理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特整理了相关的评估内容,作为评估防控措施有效性的参考依据。

01
产房仔猪腹泻评价标准

示例:

02
临床控制有效性评估
➤ 评估操作
1)每日清晨8:00-9:00由固定兽医或经过培训的专职技术员进行评估,避免因人员主观判断差异导致误差;
2)评估时需逐窝、逐头观察仔猪粪便,优先查看仔猪躺卧区、哺乳区的新鲜粪便(排便后1小时内),避免因粪便干燥导致误判;
3)若同一仔猪当日多次排便,以“最严重性状”对应的评分作为该仔猪当日最终评分。
➤ 控制效果分级
按照临床控制效果分为有效、无效两级,统计标准如下:
1)有效:统计粪便评分为1和2的仔猪。
2)无效:统计粪便评分为3和4的仔猪(腹泻),以及腹泻死亡仔猪(需经兽医确认死亡原因与腹泻直接相关,排除压死或者其他疾病等因素)。
➤ 日常监测记录表

➤ 统计指标
1)腹泻率:反映仔猪个体层面的腹泻发生情况,按批次或单元统计,公式为:腹泻率(%)=(评估周期内累计腹泻头数÷评估周期内平均仔猪总数)×100%
2)腹泻窝数比例:反映窝次层面的腹泻流行情况,按批次或单元统计,公式为:腹泻窝数比例(%)=(评估周期内腹泻窝数÷评估周期内总窝数)×100%
3)抗生素治疗效果:包括腹泻评分、给药方式、给药剂量、药物成分、治疗时间及恢复情况(恢复情况参考临床控制效果)。
03
生产指标评估
1、断奶重:每批次断奶后称重。
2、死亡率:每批次因腹泻脱水死亡仔猪死亡数/腹泻总数
04
实验室指标
1、抗原检测:采集粪便评分1和2、3和4的仔猪的肛拭子或者粪便,检测细菌性腹泻病原(大肠杆菌、梭菌等)、病毒性腹泻病原(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丁型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球虫等,计算阳性率。
某病原阳性率(%)=(该组检测出该病原的样本数÷该组总检测样本数)×100%
2、抗体监测:当发生PED时,采集临产母猪、产房母猪血清,检测IgG抗体,评估母猪群抗体保护力,是否有扩散风险。
05
总 结
产房腹泻是导致哺乳仔猪死亡的三大因素之一。产房腹泻的病因复杂,既有病原因素,也可能有环境或营养因素,故精准的兽医诊断极为重要。诊断之后,才能对症治疗,同时评估腹泻对死亡率、断奶重、断奶残次率等指标的影响,评估出当前处置措施的有效性。
【版权声明】来源:索传广 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