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博士注解:(此案例发生于2024年)
对于绝大部分的养猪人或兽医而言,盖塔病毒是一种新发病。但该疾病已经在中国猪场广泛存在,蚊子是潜在的传播媒介,主要影响产房仔猪与妊娠母猪。目前病毒发生变异,导致致病力显著增强,仔猪高死亡率及妊娠母猪流产。该疾病可通过引种等引入,目前很多实验室(包括维特康检测实验室)已经建立了盖他病毒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诊断,也可以规避引种风险等。当前该疾病还没有疫苗可以使用,有潜在的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2024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我国河南省多个地区的商品猪场集中爆发了盖塔病毒(GETV)感染疫情,给当地养猪业造成了显著经济损失。这一疫情的背后,是毒力显著增强的盖塔病毒GIII变异株在作祟。今天,我们就从病毒特性、疫情详情、研究发现及防控建议等方面,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一威胁养殖业的“隐形杀手”。

01
认识盖塔病毒:不止威胁动物,人类也需警惕
盖塔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是一种正链单链RNA病毒,基因长度约11.7kb。盖塔病毒宿主范围极广,除了引发此次疫情的猪,还可感染蚊子、马、牛、狐狸、小熊猫,甚至养殖的貉等毛皮动物。
不同宿主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差异明显:马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皮疹和后肢水肿;猪仔感染后则表现为腹泻、震颤和后肢麻痹,怀孕母猪感染常导致高流产率和弱仔;更值得关注的是,已有血清学调查发现人类血清中存在盖塔病毒抗体,提示该病毒可能与人类发热性疾病相关,对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
自1955年在马来西亚蚊子中首次分离出盖塔病毒以来,该病毒已在欧亚大陆和泛太平洋地区广泛传播。根据E2基因序列,盖塔病毒可分为GI、GII、GIII和GIV四个基因型,其中GIII型是目前流行最广、对动物健康威胁最大的基因型。
02
河南猪盖塔病毒疫情:规模大、毒力强、症状典型
此次河南猪盖塔病毒疫情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呈现出集中爆发和流行的特征。疫情最早于2024年7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猪场出现,该猪场3-10日龄仔猪发病率达30%,死亡率高达80%。随后,疫情在河南多个地区扩散,研究团队在河南18个市中的12个市、157个县中的21个县均监测到疫情,7月、8月、9月分别发生1起、15起、16起疫情,实际传播范围可能更广。
从临床症状来看,感染盖塔病毒的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性症状,包括严重腹泻、共济失调和后肢无力。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可发现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出血、表面散在出血点以及皮下水肿等典型病变,部分仔猪小肠厚度显著变薄,且内含黄色水样内容物,这些症状和病变为疫情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明确病因,研究团队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多种猪源病毒检测,在36份盖塔病毒阳性样本中,仅2份样本分别合并感染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日本脑炎病毒(JEV),其余疫情均由盖塔病毒单独引起,排除了其他常见猪病病毒的主要干扰,证实了盖塔病毒是此次疫情的核心致病因子。
03
关键研究发现:GIII变异株毒力显著增强,基因突变是重要诱因
为深入探究此次疫情中盖塔病毒的特性,研究团队从河南31个商品猪场采集的样本中成功分离出27株盖塔病毒,并开展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研究,得出了多项关键结论。
➤ 病毒遗传特征
均属GIII型,形成独特进化分支。
通过对分离病毒的E2基因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所有分离株均属于盖塔病毒GIII型,且22株病毒在进化树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聚类。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显示,这些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3%-100.0%;与GI、GII、GIV型参考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8%-95.0%、96.9%-97.0%、95.6%-97.3%,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5%-98.8%、98.9%-99.1%、98.3%-99.5%;与GIII型参考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6.9%-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8.7%-100.0%,表明这些病毒是GIII型盖塔病毒的一个特殊变异群体,研究团队将其定义为GIII变异株。
➤ 氨基酸突变
4处关键突变或与毒力增强相关 序列比对分析发现,GIII变异株存在4处独特的氨基酸突变,其中3处位于nsP3蛋白,1处位于E2蛋白。
➤ 致病性测试
对仔猪致死率100%,对小鼠毒力远超早期毒株。
1)仔猪致病性实验:研究团队选取毒力较强的HNzk-XH1分离株,对1日龄无初乳仔猪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显示,接种病毒的仔猪在24小时后开始出现腹泻症状,1.5天出现后肢麻痹,2天开始死亡,4天内全部死亡,死亡率高达100%;而对照组仔猪无任何异常症状。通过RT-qPCR检测发现,病死仔猪血液中盖塔病毒nsP1基因拷贝数接近10^6/ml,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小肠和大脑等主要器官均检测到高病毒载量,证实该变异株对仔猪具有极强的致病性。
2)小鼠致病性实验:为进一步对比病毒毒力,研究团队将此次分离的HNzk-XH1株与2017年分离的早期盖塔病毒HNZJ-S1株进行小鼠致病性比较。结果显示,接种不同剂量HNzk-XH1株的乳鼠,最高剂量组(10^6 TCID50)在4.5天开始死亡,7.5天全部死亡;最低剂量组(10^1 TCID50)在6天开始死亡,9天全部死亡,且所有感染乳鼠均出现生长停滞。而接种HNZJ-S1株的乳鼠,最高剂量组(10^6 TCID50)在6.5天开始死亡,8.5天全部死亡;10^2 TCID50剂量组8.5天开始死亡,最终死亡率仅50%;10^1 TCID50剂量组则100%存活,且存活乳鼠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此次流行的GIII变异株毒力显著高于早期盖塔病毒株。 此外,病毒生长特性研究发现,HNzk-XH1和HNZmd-XP1两株病毒在BHK-21和PK-15细胞中均能有效增殖,36小时达到病毒滴度峰值,且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表现为细胞皱缩、变圆和脱落,说明该变异株在体外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
04
疫情传播与防控:明确传播因素,多维度筑牢防线
➤ 疫情传播关键因素
1)养殖模式影响: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后,河南地区小规模养殖户从大型猪场购买怀孕母猪和断奶仔猪进行饲养的模式逐渐普及。这种跨场交易若缺乏严格的检疫措施,极易导致病毒在不同猪场间快速传播,成为此次疫情扩散的重要推手。
2)气候与地理因素:河南省按地理气候可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五个区域,其中豫南属于亚热带气候,其余区域为温带气候。此次疫情中,31起疫情中有17起发生在豫南地区,提示气候可能对疫情分布产生影响,温暖湿润的环境更利于蚊子等传播媒介的繁殖,进而促进病毒传播。
3)传播媒介潜在作用:盖塔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夏季是蚊子活动高峰期,而此次疫情最早在7月下旬出现,推测病毒可能在疫情爆发前已在无症状家畜和蚊子之间循环传播,随着蚊子密度增加和病毒毒力增强,最终引发大规模疫情。
➤ 防控建议
1)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覆盖河南及周边省份养猪场的盖塔病毒常态化监测网络,定期对仔猪、怀孕母猪等重点群体进行病毒检测和血清学调查,及时掌握病毒流行趋势。同时,加强对蚊子等传播媒介的监测,做好季节性病媒生物防控,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2)严格检疫与生物安全:强化猪场引种检疫管理,禁止从疫情发生地区购买生猪,对引入的生猪实施隔离观察,确认无病毒感染后再混群饲养。完善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做好场地消毒、人员和车辆进出管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加快疫苗研发:目前我国尚无商业化盖塔病毒疫苗,而日本虽有用于赛马的盖塔病毒-日本脑炎病毒二联灭活疫苗,但保护效果有限。鉴于重组亚单位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易于大规模生产等优势,建议科研机构加快盖塔病毒亚单位疫苗研发,重点针对GIII变异株的E2蛋白等关键抗原设计疫苗,为猪场提供有效的免疫防控手段。
4)关注公共卫生风险:虽然目前尚未有盖塔病毒致人重症的明确报道,但人类血清中存在病毒抗体提示存在感染风险。建议加强对兽医、养猪场工作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开展盖塔病毒与人类疾病关联性研究,防范病毒跨物种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威胁。
此次河南猪盖塔病毒疫情为我国养殖业敲响了警钟,毒力增强的GIII变异株的出现,不仅对养猪业造成直接冲击,也给动物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只有通过加强监测研究、完善防控措施、加快疫苗研发,才能有效应对盖塔病毒的威胁,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版权声明】来源:曲向阳 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