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中,污物处理已成为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畜禽养殖污物(粪便、污水、病死畜禽等)超38亿吨,若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将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疫病传播等系列问题——某规模化猪场曾因污水直排导致周边河流氨氮含量超标10倍,引发流域生态污染事件,最终被处以50万元罚款并停业整改。养殖场污物具有“量大、成分复杂、污染风险高”的特点,其无害化处理不仅是环保合规的基本要求,更是保障养殖生物安全、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污物的危害与分类切入,系统剖析粪便、污水、病死畜禽三大类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路径,构建“技术规范+管理机制+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处理体系,为养殖场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一、养殖场污物的分类与核心危害:无害化处理的前提认知
养殖场污物主要源于畜禽养殖全流程,按形态与来源可分为固体污物(粪便、垫料、残料)、液体污物(养殖污水、冲洗废水)、特殊污物(病死畜禽、流产胎儿)三类,不同污物的污染机理与危害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一)固体污物:土壤与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固体污物中,粪便占比超80%,其次为垫料(如稻壳、锯末)与饲料残渣,其核心危害集中于“养分失衡污染”与“病原体传播”:
• 土壤与水体富营养化:粪便中含有大量氮(2%-4%)、磷(1%-2%)及重金属(如铜、锌,源于饲料添加剂),若直接堆存或还田,未腐熟的粪便会在土壤中发酵产生高温(60-70℃),导致作物烧根;雨季时,氮磷随雨水流失进入水体,引发河流、湖泊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降低,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某蛋鸡场因长期将鲜粪堆放在河边,导致周边500米范围内鱼塘水体透明度从1.5米降至0.3米,鱼类死亡率达30%。
• 大气恶臭污染:粪便在堆存过程中,微生物分解蛋白质产生氨、硫化氢、粪臭素等恶臭气体,其中氨浓度可达100-300ppm(远超居民区标准5ppm),不仅影响养殖场周边居民生活(引发呼吸道不适、投诉纠纷),还会降低场内畜禽免疫力——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氨浓度(≥25ppm)环境中,雏鸡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40%,育肥猪日增重减少50-80克。
• 病原体滋生传播:粪便中携带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体,鲜粪堆存时,病原体可存活3-6个月,通过苍蝇、老鼠等媒介传播至养殖区,引发疫病爆发。2023年某猪场因粪便堆存区距离生产区仅10米,堆存粪便中的猪瘟病毒通过雨水冲刷污染饮水源,导致1栋育肥舍爆发猪瘟,损失生猪200余头。
(二)液体污物:水体污染的“隐形杀手”
养殖污水主要包括畜禽尿液、栏舍冲洗水、设备清洗水,具有“高COD(化学需氧量)、高氨氮、高悬浮物”的特点——规模化猪场污水COD可达3000-8000mg/L(远超城镇污水排放标准50mg/L),氨氮可达500-1500mg/L,若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毁灭性污染:
• 水体生态破坏:高浓度污水进入河流后,COD与氨氮会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导致水体呈“厌氧状态”,水生生物(如鱼虾)因缺氧死亡;同时,氨氮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体健康(如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某万头猪场曾因污水处理设施故障,导致污水直排农田沟渠,1公里内沟渠水体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土壤板结无法耕种。
• 养殖区生物安全风险:污水若未经处理回用于栏舍冲洗,会携带病原体(如猪蓝耳病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在养殖区内循环传播,导致疫病反复爆发。某肉鸡场因将未经消毒的冲洗水回用于雏鸡舍,引发新城疫疫情,3批肉鸡(共5万羽)全部扑杀,损失超200万元。
(三)特殊污物:疫病传播的“高危载体”
病死畜禽(含流产胎儿、病残畜禽)是养殖场最危险的污物,其体内携带大量病原体(如非洲猪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若处理不当(如随意丢弃、私下售卖、浅埋),将成为疫病扩散的“核心传染源”:
• 疫病大规模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在病死猪体内可存活6个月以上,若病死猪被丢弃在河流、道路旁,病毒可通过雨水、车辆、人员携带扩散至周边养殖场,引发区域性疫情。2021年某地区因养殖户随意丢弃病死猪,导致非洲猪瘟疫情扩散至5个乡镇,扑杀生猪超1万头,直接经济损失超5000万元。
• 食品安全风险:部分不法养殖户将病死畜禽低价售卖,经非法加工流入市场,其体内的病原体(如沙门氏菌)、药物残留(如抗生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食物中毒、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2022年某省查获一起病死猪肉非法加工案,涉案病死猪肉达10吨,最终导致30人食物中毒。
二、养殖场污物无害化处理核心技术路径:分类施策与技术适配
养殖场污物无害化处理需遵循“分类处理、技术适配、达标排放”原则,针对粪便、污水、病死畜禽的不同特性,选择对应的处理技术,确保处理后污染物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及地方环保要求。
(一)固体污物(粪便为主)无害化处理技术
固体污物处理的核心是“腐熟降解病原体+减量化+资源化”,主流技术包括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垫料发酵床三种,养殖场需根据养殖规模、场地条件选择适配技术。
1. 好氧堆肥技术:中小规模场的“经济之选”
好氧堆肥通过微生物好氧发酵,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腐熟有机肥,同时产生高温(55-70℃)杀灭病原体与寄生虫卵,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适用于年出栏500头以下猪场、5万羽以下禽场)。
• 核心流程:
1. 原料配比:按“粪便:秸秆/稻壳=3:1”比例混合(调节碳氮比至25-30:1,保证发酵效率),含水率控制在50%-60%(手抓成团、落地即散);
2. 堆体构建:堆体呈梯形(底宽2-3米、高1.2-1.5米、长度根据场地定),每3米设置1个通气孔(直径10厘米,深度达堆体底部),或铺设通气管道(间距1米);
3. 翻堆管理:发酵前期(0-7天)每2天翻堆1次(保证氧气充足),中期(8-21天)每3天翻堆1次,后期(22-30天)每5天翻堆1次;发酵过程中需监测温度,确保堆体中心温度≥55℃并持续7天以上(杀灭非洲猪瘟病毒、寄生虫卵);
4. 腐熟判定:发酵30-45天后,堆体颜色呈黑褐色、无恶臭、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30%,pH值7.0-8.0,即完成无害化处理。
• 技术优势:设备投入低(仅需翻堆机、温度计,中小场投入2-5万元)、操作简单、产物可作为有机肥销售(每吨售价200-300元);
• 注意事项:需选择远离生产区(距离≥50米)、下风向的场地;堆肥过程中需搭建防雨棚,避免雨水冲刷导致养分流失;发酵后期需覆盖塑料膜,防止恶臭扩散。
2. 厌氧发酵技术:规模化场的“能源化选择”
厌氧发酵(沼气工程)通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将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甲烷含量50%-60%)与沼渣、沼液,适用于年出栏1000头以上猪场、10万羽以上禽场,实现“污染治理+能源回收”双重效益。
• 核心流程:
1. 原料预处理:粪便经格栅(去除秸秆、石块等杂质)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温度至35-38℃,中温发酵),含水率调节至85%-90%;
2. 厌氧发酵:预处理后的粪便泵入厌氧发酵罐(容积根据规模定,万头猪场需500-800立方米),密封发酵30-45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入沼气储气柜(压力0.02-0.04MPa);
3. 产物处理:沼气经脱硫塔(去除硫化氢,含量≤200ppm)后,可用于场内供暖、发电(沼气发电机)、食堂做饭;沼渣经脱水机(含水率降至60%以下)后,可加工为有机肥;沼液经氧化塘(或人工湿地)处理后,COD≤400mg/L、氨氮≤80mg/L,可用于农田灌溉(需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技术优势:实现能源回收(万头猪场年产生沼气可满足场内50%的用电需求,年节省电费10-15万元)、污染物降解彻底;
• 注意事项:设备投入高(万头猪场需300-500万元),需专业团队运维;发酵罐需定期清理沉渣(每6个月1次);沼液灌溉需控制用量(每亩农田年用量≤200吨),避免土壤盐渍化。
3. 垫料发酵床技术:生态养殖的“循环模式
垫料发酵床通过在栏舍内铺设“垫料+微生物菌剂”,畜禽粪便直接排泄在垫料上,微生物原位发酵分解粪便,实现“零排放”,适用于生猪、肉牛等地面养殖模式。
• 核心流程:
1. 垫料铺设:栏舍地面铺设10-15厘米厚的垫料(稻壳:锯末:秸秆=5:3:2),均匀撒入微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用量为垫料重量的0.1%),翻拌均匀;
2. 日常管理:每日用耙子翻动垫料1-2次(深度10厘米,保证氧气充足),当垫料厚度因发酵减少5厘米时,补充新垫料;每3-6个月彻底更换一次垫料(旧垫料可作为有机肥使用);
3. 环境控制:栏舍温度保持在15-25℃(冬季可通过发酵产热维持温度,节省供暖成本),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高需通风降湿)。
• 技术优势:无粪便清运成本、栏舍无恶臭、减少疫病发生(微生物抑制有害菌);
• 注意事项:垫料成本较高(万头猪场年垫料成本20-30万元);南方高温地区需加强通风,避免垫料高温烧栏;不适用于高湿地区(年降水量≥1500mm地区需谨慎)。
(二)液体污物(污水为主)无害化处理技术
养殖污水无害化处理需遵循“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的三级处理流程,确保处理后水质达标排放或回用,主流技术组合根据养殖规模分为两类。
1. 中小规模场技术组合:“预处理+氧化塘”
适用于年出栏500头以下猪场、5万羽以下禽场,投资低、运维简单,处理后水质可满足农田灌溉要求。
• 核心流程:
1. 预处理(一级处理):污水先经格栅(去除粪便、羽毛等悬浮物),进入沉淀池(停留时间4-6小时),去除70%以上的悬浮物;沉淀池污泥定期清理(每7天1次),送至固体污物处理系统;
2. 生化处理(二级处理):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氧化塘(面积根据规模定,万羽禽场需500-800平方米),氧化塘内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葫芦,吸收氮磷),投放曝气设备(如叶轮式增氧机,每亩1台),污水在氧化塘内停留15-20天,通过微生物好氧降解与植物吸收,COD降至400mg/L以下、氨氮降至80mg/L以下;
3. 回用或排放: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栏舍冲洗(需加氯消毒,余氯含量≥0.3mg/L)或农田灌溉,禁止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2. 规模化场技术组合:“预处理+UASB+接触氧化+深度处理”
适用于年出栏1000头以上猪场、10万羽以上禽场,处理效率高,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可直接排放或回用。
• 核心流程:
1. 预处理:格栅+沉淀池+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停留时间8-12小时);
2. 厌氧处理(UASB反应器):污水进入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菌降解有机物,COD去除率达60%-70%,同时产生少量沼气(可回收利用),停留时间24-36小时;
3. 好氧处理(接触氧化池):厌氧出水进入接触氧化池,池内填充生物填料(如弹性填料,比表面积≥200m²/m³),通过曝气(溶解氧控制在2-4mg/L),好氧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降解有机物,COD去除率达80%-90%,氨氮去除率达70%-80%,停留时间12-16小时;
4. 深度处理:接触氧化池出水进入沉淀池(去除生物膜,停留时间4-6小时),再经消毒池(投加次氯酸钠,停留时间30分钟,余氯≥0.5mg/L),最终出水COD≤50mg/L、氨氮≤5mg/L,可直接排放或回用(如绿化、冲厕)。
• 技术优势:处理效率高、水质达标稳定;
• 注意事项:投资高(万头猪场需500-800万元),需专业人员运维;接触氧化池需定期更换生物填料(每3年1次);消毒池需定期检测余氯,避免残留影响回用。
(三)特殊污物(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
病死畜禽处理需严格遵循《病死及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核心技术包括焚烧法、深埋法、化制法、生物降解法,禁止随意丢弃或非法处理。
1. 焚烧法:高致病性疫病的“首选方案”
适用于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死畜禽,通过高温焚烧(温度≥800℃)彻底杀灭病原体,适用于所有规模养殖场。
• 核心流程:
1. 场地选择:焚烧点需远离生产区(距离≥100米)、居民区(距离≥500米)、水源地(距离≥1000米),选择地势较高、下风向区域;
2. 焚烧操作:搭建焚烧炉(或使用移动式焚烧设备),炉内铺设干柴、柴油等助燃物,将病死畜禽投入炉内,点燃助燃物,保证焚烧温度≥800℃,持续焚烧2-4小时,直至病死畜禽完全灰化(灰分呈白色或灰白色);
3. 灰分处理:焚烧后的灰分需收集后深埋(深度≥1米),或送至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处置。
• 注意事项:焚烧时需配备烟气处理设备(如脱硫塔),避免烟气污染;禁止在大风、雨天焚烧;操作人员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2. 深埋法:中小规模场的“应急方案”
适用于非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死畜禽,操作简单、成本低,但需严格控制深埋标准,避免污染土壤与地下水。
• 核心流程:
1. 坑体挖掘:深埋坑需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距离地下水位≥2米)、远离水源地(距离≥100米)的区域,坑体尺寸根据病死畜禽数量定(单头成年猪需坑体体积≥1立方米,长×宽×深=1.5×1×0.8米);
2. 消毒处理:坑底与坑壁铺设2-3厘米厚的生石灰(或喷洒2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病死畜禽投入坑内,覆盖5-10厘米厚的生石灰,再覆盖土壤(厚度≥1米),堆成高于地面0.5米的土堆;
3. 标识与监测:在深埋点设置警示标识(注明“病死畜禽深埋点,禁止挖掘”),定期巡查(每周1次),观察是否有塌陷、异味,持续监测6个月。
• 注意事项:禁止在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深埋;病死畜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