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是当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各年龄段猪的呼吸道疾病。随着病毒不断变异和养殖环境变化,蓝耳病防控面临诸多新挑战。本文系统阐述了蓝耳病的流行现状、病毒特性、诊断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包含生物安全、免疫防控、药物干预等在内的综合防控体系,同时结合不同生产阶段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日常保健措施,为养猪场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蓝耳病防控解决方案。
蓝耳病流行现状与病毒特性
全球及国内流行特点
蓝耳病病毒(PRRSV)自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以来,已形成两个独立基因型:欧洲型(Type 1,以Lelystad病毒为代表)和北美型(Type 2,以VR-2332病毒为代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北美型毒株,但近年来欧洲型毒株的检出率有所上升,2022年全国监测数据显示欧洲型占比已达15.7%[citation:6][citation:12]。病毒基因组呈现显著的遗传多样性,ORF5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我国目前流行毒株可分为4个亚群(Subgroup 1-4),其中Subgroup 3(类NADC30-like)和Subgroup 4(类QYYZ-like)成为优势流行株,分别占42.3%和31.8%[citation:6]。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蓝耳病在我国呈现以下特征:
区域差异:北方地区以类NADC30毒株为主,南方地区类QYYZ毒株更常见
季节特点:冬春季节(11月-次年3月)发病率显著高于夏秋季,约占全年病例的65%
养殖模式影响:多点式生产体系的大型猪场阳性率(78.5%)高于家庭农场(62.3%)
混合感染普遍:PRRSV与PCV2混合感染率达43.7%,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31.2%[citation:12]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非典型毒株不断出现,表现为:
临床症状减轻(如发热比例从100%降至60-70%)
持续性感染增加(排毒时间可长达90天以上)
对特定疫苗株的交叉保护力下降(最低仅40-50%)
病毒生物学特性
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为50-65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15kb,包含10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ORF5基因编码的GP5蛋白是主要免疫原性蛋白,也是基因分型的重要依据[citation:12]。病毒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免疫逃逸机制复杂: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低水平抗体反而促进病毒感染
抗原表位高频变异:尤其是GP5蛋白的中和表位易发生突变
干扰树突状细胞功能:抑制IFN-α等细胞因子产生
组织嗜性特别:
主要靶细胞是肺泡巨噬细胞(PAMs)
也可感染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胎盘滋养层细胞
妊娠后期病毒可突破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环境抵抗力:
pH<6或>7.5时迅速失活
4℃可存活1个月,-70℃长期保持感染性
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敏感
传播途径多样:
直接接触传播(最主要途径)
气溶胶传播(最远可达3km)
精液传播(公猪感染后14-21天精液带毒)
垂直传播(妊娠后期感染可导致跨胎盘感染)
表:PRRSV主要基因型特征比较
| 特征 | 欧洲型(Type 1) | 北美型(Type 2) | 中国流行重组株 |
|------|---------------|---------------|----------------|
| 代表毒株 | Lelystad | VR-2332 | NADC30-like |
| 基因组长度 | 15kb | 15.4kb | 15.1-15.3kb |
| ORF5差异 | 与Type 2同源性<60% | 内部变异大 | 存在基因重组 |
| 临床症状 | 繁殖障碍为主 | 呼吸道症状突出 | 多样化表现 |
| 疫苗交叉保护 | 型间保护弱 | 同型内部分保护 | 保护效果不稳定 |
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生物安全升级措施
精准引种管理是防控第一关:
坚持"阴性引种"原则:种猪场PRRSV抗原抗体双阴性
实施"60天隔离"制度:前30天临床观察,后30天实验室检测
采用"驯化程序":用本场流行毒株或疫苗株对后备母猪进行主动免疫
车辆洗消系统升级:
1. 三级洗消:场外3km初洗→1km精洗→场区入口终洗
2. 热水冲洗:60℃以上热水,压力>50bar,时间>15分钟
3. 消毒剂轮换:戊二醛(1:200)、过硫酸氢钾(1:100)、酚类(1:300)交替使用 人员与物资管控:
人员执行"3-2-1"制度:3天隔离+2次消毒+1次淋浴
饲料原料热处理:85℃/3min或60℃/30min工艺
快递物品臭氧熏蒸:浓度20ppm,时间30分钟
空气过滤系统应用:
种猪舍安装MERV 16级过滤器(对0.3μm颗粒过滤效率>95%)
进气口设置紫外线消毒装置(强度>100μW/cm²)
排风口安装高效粒子空气(HEPA)过滤器
某万头猪场数据显示,全面升级生物安全后,PRRSV年发病率从2.3次降至0.5次,经济损失减少72%。
免疫防控策略优化
疫苗科学选择原则:
稳定场:使用灭活苗维持阴性状态
活跃场:选择与流行毒株匹配的弱毒苗
新发疫情:采用"活苗+灭活苗"组合(间隔3-4周)
免疫程序推荐:
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4周),使用弱毒苗1头份/次
经产母猪:跟胎免疫(产前6-8周)或普免(每年3-4次)
仔猪:阳性场14-21日龄免疫,阴性场可不免
公猪:每季度免疫1次灭活苗
免疫操作规范:
疫苗回温至25-30℃(避免冷应激)
颈部肌肉深部注射(针头长度:种猪16×38mm,仔猪12×25mm)
免疫前后3天添加抗应激剂(维生素C 200g/t饲料)
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抗体监测方案:
每季度抽样检测(群体比例5-10%)
区分疫苗抗体与野毒感染(ELISA S/P值:疫苗<2.0,野毒常>2.0)
监测中和抗体水平(>1:8具有保护力)
某核心场实践表明,优化免疫程序后,母猪流产率从8.7%降至3.2%,仔猪成活率提高11.5%。
药物干预与保健方案
预防性用药策略:
母猪群:产前7天至产后7天,饲料添加20%替米考星400g/t+扶正解毒散1kg/t
保育猪:转群前后各7天,使用80%泰妙菌素125g/t+10%恩诺沙星1kg/t
生长猪:高发季节每月脉冲给药7天(50%氟苯尼考100g/t+多西环素200g/t)
治疗性方案:
个体治疗:头孢噻呋钠(5mg/kg)+氟尼辛葡甲胺(2mg/kg),连用3-5天
群体控制:水溶性阿莫西林(500g/t水)+卡巴匹林钙(200g/t水),连用5天
继发感染防控:针对APP使用泰拉菌素(2.5mg/kg),针对HPS使用头孢喹肟(2mg/kg)
功能性添加剂应用:
免疫增强剂:酵母β-葡聚糖(200g/t)、黄芪多糖(500g/t)
抗氧化剂:维生素E(150IU/kg)+硒(0.5mg/kg)
肠道调节剂:丁酸钠(1-2kg/t)、益生菌(1×10⁹CFU/kg)
中药保健方案:
稳定期:扶正解毒散(1kg/t),每月连用7-10天
高发期:清瘟败毒散(1.5kg/t)+银翘散(1kg/t),连用14天
恢复期:生脉散(800g/t)+四君子汤(1kg/t),连用21天
分阶段日常保健措施
种猪群保健管理
后备母猪关键控制点:
隔离驯化期(120天):
第1-30天:血清学监测(ELISA+PCR)
第31-60天:疫苗免疫(2次弱毒苗,间隔4周)
第61-90天:本场粪毒接触(哨兵猪引入)
第91-120天:抗体监测合格后混群
配种准备期:
短期优饲(增加15-20%采食量)
补充生殖营养(维生素E 300IU/天+生物素5mg/天)
光照刺激(16h/d,强度200lux)
妊娠母猪精细管理:
妊娠前期(0-30天):
限饲(1.8-2.2kg/d),避免胚胎死亡
减少调栏和疫苗注射等应激
妊娠中期(31-90天):
调整膘情(BCS保持在3-3.5分)
寄生虫防控(伊维菌素0.3mg/kg)
妊娠后期(91-114天):
增加营养(代谢能≥13.5MJ/kg)
补充有机铁(200mg/天)预防贫血
哺乳母猪健康保障:
分娩管理:
产前7天转入消毒产房
分娩当天注射前列腺素(0.2mg/头)促进产程
哺乳期保健:
渐进式增料(每天增加1kg,至产后5天自由采食)
日粮添加5-8%脂肪粉提高能量
保证充足饮水(流量≥2L/min)
商品猪保健方案
哺乳仔猪关键点:
初乳管理:出生1小时内摄入≥50ml/kg初乳
补铁补硒:3日龄肌注右旋糖酐铁(200mg)+亚硒酸钠维生素E(1ml)
教槽诱食:7日龄开始,使用高消化率教槽料(含血浆蛋白粉)
保育猪(断奶-70日龄)保健:
断奶过渡:
原栏饲养3-5天
饲料添加酸化剂(pH≤4.0)+氧化锌(2000-3000ppm,限用14天)
呼吸道防控:
免疫支原体疫苗(7-21日龄)
药物预防(泰妙菌素100ppm+金霉素300ppm)
营养保障:
日粮消化能≥14.0MJ/kg
添加核苷酸(0.02%)促进肠道发育
生长育肥猪管理要点:
全进全出:批次间彻底清洗消毒(空置7天以上)
密度控制:育肥后期≥0.8m²/头
健康监测:
每周评估呼吸评分(0-3分)
每月抽样血清学检测
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实验室监测技术
病原检测方法选择:
常规RT-PCR:适合急性期诊断(Ct值<30)
实时荧光定量PCR:可定量分析病毒载量(灵敏度达10²拷贝/μL)
基因测序(ORF5全基因):用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分离:金标准,但耗时(3-5天)
抗体检测策略:
ELISA:区分IgM(早期感染)和IgG(持续感染)
IFA(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中和抗体
IPM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评估细胞免疫
样本采集规范:
活体采样:口腔液(混合样本)、血清(个体监测)
病死猪:肺脏、淋巴结、脾脏(冷藏送检)
环境样本:饲料槽、风扇、出粪口拭子
生产指标预警
关键参数监控:
繁殖指标:
流产率(预警值>5%)
死胎率(预警值>8%)
断奶前死亡率(预警值>15%)
生长指标:
日增重(保育猪<300g/天报警)
料肉比(育肥期>2.8:1报警)
健康指标:
咳嗽指数(>5%需调查)
治疗率(>10%需分析原因)
智能预警系统:
1. 安装自动采食记录仪(异常下降10%报警)
2. 使用AI摄像头识别异常行为(咳嗽、呼吸急促)
3.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个体治疗记录追踪)
总结与实施建议
蓝耳病防控必须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原则,实施系统化综合防控:
1. 精准检测:每季度病原和抗体监测,掌握本场流行毒株
2. 科学免疫:选择匹配疫苗,规范操作,监测效果
3. 严格生物安全:车辆、人员、物资全方位管控
4. 合理用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避免耐药性
5. 精细管理:分阶段保健,降低应激,提高抵抗力
对于阳性不稳定场,推荐"封群净化"方案:
全群免疫弱毒苗(1头份/头)
严格封群6个月(不引进、不转出)
每月监测,淘汰持续排毒猪
环境彻底消毒(3%NaOH+甲醛熏蒸)
通过3-5年的系统防控,可实现从"阳性不稳定场"到"阳性稳定场"最终到"阴性场"的转变,显著提高生产效益和生物安全水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