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于2025年9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此次会议聚集了牧原、温氏、新希望等25家头部养殖企业,旨在分析当前生产形势,总结调控成效,并部署下半年及明年的产能调控工作。
本次座谈会是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召开的。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的103.6%,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的上限。9月份生猪均价已经跌至13元/公斤左右,部分省份甚至低于12元/公斤,全行业亏损正在到来。
从5月份开始,官方已经连续召开产能调控座谈会,那么,此次会议明确了怎样的具体调控措施呢?根据行业人士“一凡帝诺维奇”分析,此次会议探讨的成果远超预期。其中以下几条或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头部猪企和各省都要减母猪
今年6月农业部会议提出到今年年底全国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本次会议要求头部25家企业到明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
此外,各省需要根据2024年初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这一调控任务可能与头部企业产能调减任务有重合,但仍会额外带来一些调减额度。
也就是说,此轮能繁母猪调控数量绝不止100万头。
二、明年继续实行能繁母猪调控
从行业发展来看,此轮产能调控的时间也不仅限于今年,会议明确,上述能繁母猪调减任务完成后,根据届时行业母猪效率和市场情况制定2026年能繁母猪调控目标。
这一影响对头部猪企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提升产能利用率是猪企降本的核心策略之一,如果限定其能繁母猪数,降本将变得极为困难。
比如天邦食品,6月末公司母猪场的产能利用率为52%,育肥场的产能利用率为51%。产能利用率略有提升但仍然偏低,造成分摊费用较高,制约了公司进一步降本,公司希望未来2至3年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三、头部猪企需要降生猪出栏
产能调控不仅局限在母猪上,本次会议明确要求头部企业2026年整体出栏同比减少10%。各家企业减少幅度由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制定,大致可能仍会参考各家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出栏量增幅。
考虑到非头部企业的产能下降,头部企业出栏减少10%大致会带动2026年全国出栏减少5%。
根据产能和猪价的关系,产能减少1%,猪价有望上涨5%,按照这一逻辑,若这一目标得以实现,2026年猪价有望比2025年高出20%到25%。
四、继续严格环保措施
本次会议再次提出要同作为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成员单位的生态环境部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查处力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在压减头部企业产能的同时,为了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清理行业低效产能。
从各地政策来看,今年以来,湖南启动全省“地毯式”三月排查,广东实施最严畜禽粪污排放标准…各地治理手段虽各有侧重,却共同释放出一个信号:新一轮环保风暴正在进行中。数据统计,30%的猪场面临产能调控和环保风暴的双重压力。
五、控制生猪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
本次会议要求同为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成员单位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严控信贷投放,尤其是用于生猪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
现金是生猪养殖企业的生命线,目前,仍有一些企业负债率较高,截至6月末,依然有多家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70%,金融风险较大。
六、明确减少刺激性补贴
本次会议要求同为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成员单位的财政部减少刺激生猪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同时要求各地方政府停止针对生猪产能扩张的补贴,减少可能刺激生猪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
生猪补贴是最被养殖户诟病的政策之一,当前,部分地区依然发布了生猪补贴政策,如四川省《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中指出,对超额完成年度出栏任务的市(州),猪、牛、羊分别按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给予超额奖励。
对行业及企业的影响
从影响来看,发改委调控的力度远远大于行业主管部门,成功调降头部企业的出栏均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在此次会议之前,发改委调控重心一直在出栏均重上,并未明确能繁母猪调控,本次会议是发改委首次明确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
此次会议向市场传递了政府坚定调控产能、稳定猪价的强烈信号。它明确了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指标,要求大型企业带头减产,这有助于统一行业认识,避免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
对大型养殖企业,短期内需按要求调减产能,对养殖水平不高、生产成绩不好、负债水平居高不下的企业来说,危机正在加快到来。但对于成本控制能力优秀的企业,将在行业复苏中占据更有利位置,获得更高的盈利水平。
对中小养殖户来说,则是危中有机。一方面,大型企业的主动减产可能为中小户腾出部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环保、资金等门槛的提高也加速了中小户的退出。会议也强调要避免“一刀切”,支持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发展,未来中小养殖户可能需要更多通过与大企业合作或发展特色生态养殖来寻求生存空间。
文章来源:猪场动力网综合、一凡帝诺维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