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高频猪病识别与应对:从症状判断到紧急防控

在生猪养殖中,猪病是影响养殖效益的核心风险因素。尤其是仔猪腹泻、猪呼吸道疾病、猪链球菌病等高频病症,若未能及时识别与处置,易引发疫情扩散,造成显著经济损失。本文从高频猪病的症状识别入手,结合紧急防控措施,为猪场提供实操性指导,助力降低发病损失。

一、三大高频猪病的症状识别

(一)仔猪腹泻(病毒性+细菌性)

仔猪腹泻是30日龄内仔猪高发症,分为病毒性(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与细菌性(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两类,核心症状聚焦“粪便形态+伴随表现”:

- 病毒性腹泻:发病急,仔猪排出水样稀便(呈黄色或灰色),伴随呕吐、脱水,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超80%,成年猪仅轻微腹泻;

- 细菌性腹泻:仔猪粪便多为糊状或带黏液(大肠杆菌病粪便带腥臭味,副伤寒粪便呈黄绿色),常伴随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断奶前后仔猪发病率最高。

(二)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多由支原体肺炎、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引发,各日龄猪均易感,典型症状为“呼吸道异常+生长停滞”:

- 急性型:猪只突然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口鼻流出泡沫状分泌物,体温升至41-42℃,发病后1-2天内死亡;

- 慢性型:猪只长期干咳(尤其清晨或运动后明显),采食量下降,逐渐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易继发其他疾病。

(三)猪链球菌病

致病性强且为人畜共患病,按症状可分为三型,需重点关注“全身症状+局部病变”:

- 败血症型:猪只体温骤升(41-43℃),皮肤发紫(耳尖、腹部明显),精神萎靡,发病后几小时至1天死亡;

- 脑膜炎型:多发生于仔猪,表现为转圈、抽搐、站立不稳,死前四肢划动如游泳状;

- 关节炎型:猪只关节肿胀、疼痛,行走跛行,虽死亡率低,但易导致仔猪生长畸形。

二、高频猪病的紧急防控措施

(一)快速隔离与精准用药

发现病猪后,需立即将其隔离至远离生产区的单独圈舍,避免与健康猪接触;同时根据病症类型精准用药,避免盲目投喂:

- 仔猪腹泻:病毒性腹泻以“补水防脱水”为主,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配合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细菌性腹泻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新霉素),拌料或注射给药,连用3-5天;

- 呼吸道疾病:急性病例优先用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等药物注射,缓解呼吸困难;慢性病例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多西环素,连用7天,同时改善圈舍通风;

- 猪链球菌病:败血症型用青霉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静脉注射,脑膜炎型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磺胺嘧啶钠,关节炎型需结合局部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降低复发率。

(二)环境消毒与源头管控

疫情期间需强化环境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 每日用过氧乙酸或戊二醛喷洒病猪接触过的圈舍、器具,消毒范围扩大至周边通道;

- 粪便、污水及时清理,粪便堆积发酵(50℃以上持续7天)杀灭病原,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后再排放;

- 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生产区,场内人员进出需更换消毒后的工作服、鞋靴,避免交叉感染。

(三)未发病猪群的预防保护

对健康猪群采取“主动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 紧急免疫:若猪场未免疫相关疫苗(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链球菌病疫苗),可对未发病猪群紧急接种,快速建立抗体保护;

- 药物预防:在全群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低剂量敏感药物(如仔猪腹泻高发期添加益生菌,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添加黄芪多糖),增强猪只抵抗力;

- 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如保持圈舍温度稳定(仔猪保温箱温度28-32℃)、避免饲料霉变、控制养殖密度,降低猪群易感性。

三、结语

高频猪病的防控核心在于“早识别、快处置”——通过熟悉典型症状快速判断病症类型,及时隔离病猪并精准用药,同时强化环境消毒与健康猪群保护,形成“识别-处置-预防”的闭环。猪场需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提升症状识别能力,结合日常监测(如每日巡查猪只采食、粪便、精神状态),才能将猪病损失降至最低,保障养殖效益稳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