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霉变与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关联及防控措施探讨

一、饲料霉变与猪群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核心关联

饲料霉变的关键危害物是霉菌毒素(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其通过“破坏免疫器官+干扰免疫细胞功能”的双重作用,导致猪群免疫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霉菌毒素对猪群免疫系统的破坏机制

1. 损伤免疫器官: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素)会直接作用于猪的胸腺、脾脏、淋巴结等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导致器官萎缩、组织坏死,降低免疫器官生成免疫细胞的能力。例如,仔猪摄入霉变饲料后,胸腺重量可减少30%-50%,直接削弱机体免疫基础。

2. 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毒素会干扰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活性,减少抗体生成(如IgG、IgM)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分泌,使猪群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例如,赭曲霉素可使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40%以上,导致猪群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显著降低。

(二)诱发或加重的典型免疫抑制性疾病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霉菌毒素导致猪群免疫抑制后,对PRRS病毒的易感性增加,感染后更易出现持续病毒血症,且疫苗免疫效果大幅下降,发病猪死亡率可提升20%-30%。

- 猪圆环病毒病2型(PCV2):PCV2本身会破坏免疫细胞,若叠加霉菌毒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会加速猪群出现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临床表现为消瘦、呼吸困难、免疫器官苍白萎缩,发病率可从10%升至35%以上。

- 继发细菌性疾病:免疫抑制状态下,猪群对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常出现“病毒感染+细菌继发”的混合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和死淘率。

二、饲料霉变及关联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饲料源头及储存环节防控

1. 原料筛选:采购玉米、豆粕等原料时,严格检测霉菌毒素含量(黄曲霉素含量需≤20μg/kg),剔除破损、霉变的原料;优先选择新鲜度高、水分含量低(玉米水分≤14%)的原料。

2. 科学储存:饲料仓库需通风干燥、避光防潮,地面铺设防潮垫,原料堆垛高度不超过1.5米,避免底层原料受潮霉变;使用密封料仓储存时,可添加硅胶干燥剂或防霉剂(如丙酸钙,添加量0.2%-0.3%),延长饲料保质期。

3. 生产管控:饲料生产过程中控制调质温度(80-85℃)和时间(30-40秒),杀灭部分霉菌;避免饲料生产后长期存放,成品料需在15天内使用完毕。

(二)猪群饲养及免疫环节调控

1. 添加脱霉剂:在饲料中定期添加高效脱霉剂(如蒙脱石、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吸附肠道内的霉菌毒素,减少毒素吸收;建议仔猪、妊娠母猪等敏感群体全程添加,育肥猪在高湿季节(如雨季、冬季密闭期)添加。

2. 强化营养支持: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200-300mg/kg)、维生素E(50-100IU/kg)和硒元素(0.3-0.5mg/kg),修复受损的免疫细胞,提升猪群免疫力;同时添加益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增强机体抵抗力。

3. 优化免疫程序:在饲料霉变高发季节,提前1-2周对猪群进行PRRS、PCV2等疫苗的加强免疫,确保疫苗产生足够抗体;免疫前7天至免疫后7天,暂停使用抗生素,避免影响免疫细胞活性。

(三)监测与应急处置

1. 定期检测:每月采集饲料样品检测霉菌毒素含量,每季度采集猪群血清检测免疫抗体水平(如PRRS抗体合格率需≥85%),及时发现免疫抑制风险。

2. 病猪处置:发现疑似霉菌毒素中毒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只(如消瘦、皮肤苍白、呼吸道症状),立即隔离;更换全群饲料,添加高剂量脱霉剂和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对重症猪,根据病原检测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广谱抗生素),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防止疫情扩散。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