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猪病(链球菌病、副伤寒)的综合防控
猪链球菌病与猪副伤寒是规模化猪场高发的细菌性传染病,前者可致仔猪败血症、人感染风险,后者以断奶仔猪顽固性腹泻为典型,二者均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卫生。本文围绕疫苗免疫、科学用药、生物安全三大核心,阐述针对性防控策略,为猪场构建高效防控体系提供实践指导。
一、两种细菌性猪病的核心特性
(一)猪链球菌病
病原以猪链球菌2型(SS2) 致病性最强,革兰氏阳性球菌,潮湿环境存活数周,常规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可杀灭。流行上无明显季节差异,春秋季温差大时高发,3-12周龄仔猪发病率20%-30%,败血症型死亡率超80%,通过接触、环境、外伤传播,属人畜共患病。
(二)猪副伤寒
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氏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土壤、粪便中存活数月至数年,需强效消毒剂长时间作用。主要危害1-4月龄仔猪,冬寒夏湿季高发,经污染饲料/饮水传播,带菌母猪可通过乳汁感染仔猪,病原残留猪肉易引发人食物中毒。
二、疫苗免疫:筑牢基础防护线
(一)猪链球菌病疫苗
- 疫苗选择:灭活疫苗安全性高,适用于仔猪、怀孕母猪;弱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强,保护期超6个月。
- 免疫程序:高发场仔猪21-28日龄首免弱毒活疫苗,35-42日龄加强灭活疫苗;低发场30日龄单次接种灭活疫苗。怀孕母猪产前4周、种公猪春秋季各接种1次灭活疫苗(2头份/头)。
- 关键注意:匹配猪场流行血清型,接种前检查疫苗质量,每猪更换针头,过敏时立即注射肾上腺素。
(二)猪副伤寒疫苗
- 疫苗选择:以弱毒活疫苗为主,口服型操作便捷,注射型效果稳定。
- 免疫程序:常规仔猪30-45日龄接种1次,疫情高发场可对10日龄以上仔猪紧急接种,应激期(断奶、转群)推迟免疫。
- 关键注意:口服前停食停水2-3小时,接种后1周禁用抗生素,免疫4周后检测抗体,阳性率低于80%需补免。
三、科学用药:精准控病防耐药
(一)猪链球菌病用药
- 敏感药物:优先选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避免盲目使用耐药性高的氟喹诺酮类,用药前建议做药敏试验。
- 分症治疗:败血症型用头孢噻呋钠(5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注3-5天;脑膜炎型用磺胺嘧啶钠(20mg/kg体重),配合甘露醇降颅内压;关节炎型局部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全身拌料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 用药原则:轮换使用药物(每种不超2个疗程),严格遵守休药期(氟苯尼考28天、磺胺嘧啶钠10天)。
(二)猪副伤寒用药
- 敏感药物:选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新霉素,禁用氯霉素、呋喃唑酮等违禁药。
- 分症治疗:急性型用恩诺沙星(5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注3-4天,饮水加口服补液盐;慢性型用新霉素拌料(每吨300g),连喂7-10天,配合益生菌修复肠道。
- 用药原则:慢性病例症状消失后巩固1-2天,避免霉变、冰冷饲料刺激肠道。
四、生物安全:阻断传播全链条
(一)场外防控:防病原传入
引种前考察供种场,确认无疫病并提供检测报告,引种后隔离45天(2次检测阴性);运输车辆用3%氢氧化钠消毒,物资外包装紫外线消毒30分钟;场外人员禁入生产区,场内人员外出返回隔离3天。
(二)场内防控:断传播途径
每周用过氧乙酸喷洒圈舍,发病期每日消毒;粪便堆积发酵(50℃以上7天),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实行“全进全出”,批次间彻底消毒;仔猪断脐、断牙用碘酊消毒,饲料现配现用防霉变。
(三)个体防控:早发现早处置
每日观察猪只采食、粪便、精神状态,发现异常立即隔离;病猪单独治疗,死猪焚烧或深埋2米以上;治疗后彻底消毒器具与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五、结语
猪链球菌病与猪副伤寒的防控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通过疫苗建立基础免疫,科学用药控制急性疫情,生物安全阻断传播,三者协同形成闭环。猪场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方案,强化人员培训与措施落地,才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保障养殖效益与公共卫生安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