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季节猪群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控技术
一、高发原因分析
1. 环境因素
- 温度波动大:冬季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猪群尤其是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弱,频繁冷热应激会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降低抵抗力。
- 通风与湿度失衡:为保温常关闭门窗,导致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如氨气浓度超20ppm时刺激呼吸道),同时空气干燥(湿度低于50%)会加剧呼吸道黏膜损伤,增加病原感染风险。
2. 病原因素
- 病毒主导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感病毒(SI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等,会直接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免疫防线,为继发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 细菌继发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常在病毒感染后趁虚而入,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典型症状。
3. 管理因素
- 饲养密度过高:冬季为集中保温,猪场常提高饲养密度(如保育猪每栏超15头),增加猪群接触频率,加速病原传播。
- 免疫与营养不足:部分猪场未按季节调整免疫程序(如未提前接种猪流感疫苗),且冬季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如维生素A、维生素E缺乏),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易感疾病。
二、综合防控技术
1. 环境调控技术
- 精准控温:采用地暖、热风炉等设备,确保仔猪舍温度稳定在28-32℃,育肥猪舍18-22℃,昼夜温差控制在5℃以内;仔猪分娩栏加装保温箱,避免低温应激。
- 科学通风: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每次30-60分钟,同时安装负压风机和空气净化器,保持舍内氨气浓度低于15ppm,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
2. 病原防控技术
- 免疫优化:秋季末(10-11月)完成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础免疫,冬季来临前追加1次猪流感疫苗,重点保护仔猪和妊娠母猪。
- 生物安全:场外运输车辆需经过消毒池(含2%氢氧化钠溶液)和雾化消毒;场内人员进出需换衣、换鞋、紫外线消毒;定期(每周1次)对猪舍地面、器具用戊二醛或过氧乙酸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3. 饲养管理技术
- 合理分群:按年龄、体重分群饲养,保育猪每栏10-12头,育肥猪每平方米1.2-1.5头,减少群体竞争和病原交叉感染。
- 营养强化: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5000IU/kg)、维生素E(20IU/kg)和黄芪多糖,提高猪群黏膜修复能力和免疫力;提供清洁饮水,避免饮用冰水,防止肠道应激间接影响呼吸道健康。
4. 应急处置技术
- 早期诊断:每日观察猪群采食、呼吸情况,发现咳嗽、呼吸困难的病猪,及时通过PCR检测确定病原类型,避免盲目用药。
- 精准用药:病毒感染时,使用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抗病毒药物;细菌继发感染时,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按疗程用药(通常5-7天),避免耐药性产生;同时对重症猪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防止疫情扩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