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是猪场的“效益核心区”——母猪顺利分娩、仔猪健康存活,直接决定后续育肥成活率与养殖效益。但不少猪场因忽视细节,常踏入产房管理的“隐形雷区”,导致仔猪腹泻、母猪产后感染、成活率骤降等问题。结合一线养殖实践,产房管理有五大常见“雷区”需重点规避,每个雷区背后都藏着可避免的损失。

雷区一:“脏母猪”直接进产房,成仔猪“病菌携带者”

问题表现:不少猪场图省事,母猪临产前直接赶进产房,未做彻底清洁消毒。母猪体表(尤其是腹部、乳房、阴户)沾满粪便、泥土,甚至携带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潜在危害:仔猪出生后抗病力几乎为零,接触母猪脏污体表后,病菌会通过口鼻、皮肤伤口侵入体内,直接引发仔猪黄白痢、脐炎、肺炎等早期疾病。临床数据显示,未清洁的母猪进产房后,仔猪7日龄内发病率比清洁母猪组高40%-60%,成活率降低20%以上。

正确做法:

- 严格“上床前清洁”:母猪临产前1-2天,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夏季可用0.1%聚维酮碘或百毒杀溶液(按说明书调浓度,避免灼伤皮肤)带猪洗澡,重点冲净腹部、乳房、阴户及四肢;冬季用加热器将温水加热至45℃左右(接近猪体温,避免应激),清洗后用干毛巾擦干再赶入产房。

- 进产房后二次消毒:母猪上床后,用碘伏棉球擦拭乳房和阴户,杀灭残留病菌;产床提前1周用高压水枪冲洗,再用福尔马林熏蒸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喷雾消毒,空置24小时以上。

雷区二:产后“不管不问”,母猪虚弱期成“发病窗口”

问题表现:母猪分娩后,仅简单处理胎衣,不做护理保健。忽略母猪产后身体极度虚弱——分娩时体力消耗大,子宫颈开放,抗病力骤降;同时消化功能减弱,易出现便秘、食欲废绝。

潜在危害:虚弱期的母猪易遭病原侵袭,引发产后败血症、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三联症”),表现为体温升高(40.5℃以上)、不食、产道排腥臭分泌物,严重时导致无乳、仔猪饿死,甚至母猪淘汰。此外,便秘会加剧毒素吸收,进一步降低抵抗力。

正确做法:

- 产后即时护理:分娩结束后,给母猪肌注缩宫素20-30IU,促进子宫收缩排恶露;同时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阿莫西林钠10g+维生素C20ml,补充能量并抗感染。

- 防便秘+促食欲:产后1-2天喂温麸皮盐水(麸皮500g+食盐10g+温水2000ml),润肠通便;第3天开始喂少量优质母猪料(每日1.5-2kg),逐步增加(每天加0.5kg),5天后恢复正常喂量。

- 乳房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乳房2次,按摩10分钟,促进泌乳,同时观察有无红肿、硬块,发现异常及时涂鱼石脂软膏。

雷区三:产后“猛加料”,肠胃“超负荷”反遭罪

问题表现:担心母猪奶水不足,产后当天就按正常量喂料,甚至加量。忽略母猪产后消化系统功能未恢复——分娩时胃肠受挤压,蠕动减弱,正常需3-5天才能恢复正常消化能力。

潜在危害:过量采食会导致母猪积食、腹胀,表现为食欲突然下降、呕吐、粪便干硬;严重时引发胃肠痉挛,甚至因“胃扩张”导致死亡。同时,未消化的饲料在肠道发酵,产生毒素,反而抑制泌乳,导致奶水少、质量差。

正确做法:

- 循序渐进喂料:产后第1天:喂温麸皮水+少量青绿饲料(如苜蓿草),不喂干料;第2天:喂母猪料1-1.5kg,分2次投喂;第3-4天:每天加0.5kg,至第5天恢复正常喂量(根据体重,通常每日3-4kg)。

- 控料同时保营养:饲料中添加2%植物油+1%酵母粉,提高能量和消化率;若奶水不足,加喂鲫鱼汤(鲜鱼500g+清水煮烂),每日1次,比单纯加料更有效。

雷区四:仔猪补料“走形式”,教槽成“摆样子”

问题表现:按“惯例”在仔猪7-10日龄放补料槽,但从不关注仔猪吃不吃——料槽深、放得偏,仔猪碰不到;料槽被粪便污染不清理;饲料放久变质无香味;更没人主动诱导仔猪采食。

潜在危害:仔猪21日龄后母乳开始减少,若未提前补料,会因营养不足导致“掉膘”,抗病力下降;断奶时因没适应固体饲料,出现“断奶应激综合征”(腹泻、拒食、生长停滞),死亡率升高10%-15%

正确做法:

- 灵活选补料时机:母乳充足时,补料可推迟到10-14日龄;母乳不足(仔猪频繁拱乳、消瘦),7日龄即可开始。

- 用“技巧”诱导采食:

- 把教槽料调成糊状(料:=1:1.5),抹到仔猪嘴里(每次2-3ml),每天3-4次,利用仔猪“吞咽反射”适应味道;

- 仔猪吃奶时,把糊状料抹在母猪乳头上,仔猪吃奶时顺带吃料;

- 料槽选浅口(深度<5cm)、红色(仔猪对红色敏感),放在仔猪常活动的保温箱门口或母猪料槽旁,每天清理残留料并换新料(保持香味)。

雷区五:卫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细菌滋生成“腹泻温床”

问题表现:忽略产房卫生细节——母猪粪便不及时清理,产床缝隙积粪;保温箱内潮湿、有粪便;母猪乳头不擦洗;工具(如接产布、温度计)不消毒。

潜在危害:产房高温高湿(仔猪保温需28-32℃),是细菌、寄生虫的“繁殖天堂”。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通过污染的乳头、保温箱垫料进入仔猪体内,直接引发腹泻(“寒冷、潮湿、不卫生”是仔猪腹泻三大诱因);严重时导致仔猪脱水死亡,死亡率可达30%以上。

正确做法:

- “随拉随清”保产床干净:母猪排便后立即用铲清理,并用0.2%过氧乙酸溶液喷洒产床缝隙,杀灭残留病菌;每天用高压水枪冲洗产床1次(避开仔猪)。

- 重点清洁“接触点”:每日用高锰酸钾水(1:5000)擦洗母猪乳房2次,喂奶前再用温水擦净;保温箱内垫料(如干草、木屑)每天更换1次,保持干燥,每周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 工具“专人专用+消毒”:接产用的毛巾、剪刀需煮沸消毒;体温计用后浸75%酒精消毒;料槽、水桶每周用热碱水(2%氢氧化钠)浸泡1次。

结语

产房管理的核心是“细节控”——五大雷区看似是“小疏漏”,实则直接关联仔猪成活率与母猪健康。避开这些雷区,本质是抓住“母猪清洁消毒、产后护理、喂料节奏、仔猪诱食、卫生清洁”五个关键节点,用“精细化操作”替代“粗放式管理”。只要把每个细节做到位,就能让母猪顺利度过产后虚弱期,让仔猪“赢在起跑线”,最终实现产房效益最大化。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