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汛期(高温高湿易滋生病毒),叠加境外非洲猪瘟疫情持续流行(传入风险陡增),中小规模场户(防疫条件相对薄弱、生物安全漏洞多)成了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印发的《中小规模场户非洲猪瘟防控“八要八不要”》,用“简单直接、可落地”的8组要求,帮场户守住“防疫底线”——这8点既是政策要求,更是实战经验总结,照做可将疫情风险降低70%以上。
一、“要自繁自养+隔离观察”,“不要乱购猪”:切断“引种带毒”风险
核心逻辑:中小场户最常见的疫情源头是“外购仔猪带毒”——流动猪贩的猪可能未经检疫,甚至混有隐性感染猪,一旦带入猪场,3-7天就可能发病。
- “要”做的事:
优先“自繁自养”(用自家母猪产仔,避免外来猪只传入病毒);若必须外购,只从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正规猪场买猪,且购回后单独隔离在“隔离舍”(远离主猪舍至少50米)观察21天(非洲猪瘟潜伏期最长21天),每天测体温(正常38-39.5℃)、看精神,确认健康后再混群。
- “不要”踩的坑:
绝不买“无检疫证明的猪”(流动猪贩的猪多无检疫,甚至来源不明);别图便宜从多个猪场拼购仔猪(不同猪场病毒交叉污染风险高)。
二、“要喂清洁饲料”,“不要用泔水/霉料”:堵住“饲料传毒”漏洞
核心逻辑:非洲猪瘟病毒可在泔水(尤其是含猪肉制品的厨余垃圾)中存活3天以上,霉变饲料会降低猪免疫力,让病毒更易入侵。
- “要”做的事:
用干燥、无异味的全价饲料(从正规厂家采购,查生产日期和质检报告);料槽每天清理1次(刮净剩料,用清水冲洗,避免饲料结块霉变);饲料储存时离地离墙(防潮湿发霉)。
- “不要”踩的坑:
绝对禁止用“泔水喂猪”(哪怕煮沸也不行——病毒在60℃需30分钟才灭活,普通煮泔水温度不够);别喂“结块、发苦的霉变饲料”(黄曲霉毒素会损伤肝脏,降低猪抵抗力)。
三、“要巡查隔离病猪”,“不要混群饲养”:早发现早阻断
核心逻辑:非洲猪瘟早期症状不典型(体温升高、减食、扎堆),若不及时隔离,病毒会通过唾液、粪便快速扩散全群。
- “要”做的事:
每天早晚各巡查1次猪群:看是否有“体温超40℃、不吃料、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的猪;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到“病猪舍”(单独栏位,专人护理,工具专用),同时暂停全群转群、调栏。
- “不要”踩的坑:
别把“病猪和健康猪混养”(哪怕轻微异常也可能带毒);别等猪“倒地死亡”才重视——早期隔离可减少80%的传播风险。
四、“要防人员带毒”,“不要让外人进舍”:守住“人员流动关”
核心逻辑:人的鞋子、衣服可能沾染病毒(比如去过其他猪场、屠宰场),生猪贩运人、业务员的鞋底、工具是常见污染源。
- “要”做的事:
猪场设“专用通道”:人员进猪舍前换专用衣鞋(衣鞋每天清洗消毒),用“2%氢氧化钠溶液”泡手30秒(或免洗消毒凝胶擦手);外来人员(包括贩猪的、卖饲料的)一律不准进猪舍,选猪、看猪在舍外进行。
- “不要”踩的坑:
别让“贩猪人、业务员进舍选猪”(他们接触多场猪,带毒风险极高);员工下班后别去菜市场、屠宰场,回场后必须重新换衣消毒再进舍。
五、“要报告疫情+无害化处理”,“不要卖病猪/丢死猪”:别因侥幸扩大风险
核心逻辑:隐瞒疫情、乱抛死猪会导致病毒扩散(死猪体内病毒量极高,可污染土壤、水源),还可能触犯法律(《动物防疫法》明确禁止)。
- “要”做的事:
若发现“多头发病、快速死亡”(非洲猪瘟典型特征),立即拨打“12316”报告当地畜牧部门;病死猪按“无害化处理规范”操作:深埋法(坑深2米以上,铺生石灰,猪尸分层撒石灰,覆土后再撒石灰),或联系专业机构焚烧处理。
- “不要”踩的坑:
绝对不能“偷偷出售病猪”(害人害己,还可能被追责);别把死猪丢到河道、垃圾堆(病毒会通过雨水扩散到其他猪场)。
六、“要规范免疫”,“不要用非法疫苗”:提升抵抗力但别踩雷
核心逻辑:做好猪瘟、口蹄疫等常见病免疫,可让猪群整体抵抗力提升,减少“混合感染”风险;非法疫苗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毒。
- “要”做的事:
按当地畜牧部门推荐的免疫程序(比如仔猪21日龄免猪瘟、45日龄免口蹄疫),用国家批准的正规疫苗(查疫苗瓶上的“兽药GMP证书号”),免疫后记录时间、剂量,观察猪是否有过敏反应。
- “不要”踩的坑:
别信“非瘟疫苗”的虚假宣传(目前全球尚无获批的非洲猪瘟疫苗);绝不买“无标签、来源不明的‘三无疫苗’”(可能含病毒或过期成分,反而引发发病)。
七、“要保圈舍干净”,“不要留脏乱差”:减少病毒滋生环境
核心逻辑:汛期多雨,圈舍积水、粪便堆积会导致蚊蝇孳生(蚊蝇可携带病毒),潮湿环境还会降低猪抵抗力。
- “要”做的事:
每天清理粪便(用铲车或人工清到舍外粪场,粪场远离猪舍和水源);及时排除圈舍积水(可挖排水沟,用生石灰铺地面吸湿);每周用“过硫酸氢钾”喷洒地面(既消毒又干燥),防蚊蝇可挂粘蝇板、装纱窗。
- “不要”踩的坑:
别让圈舍“粪便堆成山、地面水汪汪”(病毒在潮湿粪便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别忽视“墙角、栏杆缝隙”的清洁(这些地方易积粪,是病毒“藏身处”)。
八、“要强化消毒”,“不要不消毒/消毒不彻底”:全面灭源是关键
核心逻辑: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强(在冻肉中可活数年),仅靠“偶尔消毒”没用,必须“高频次、无死角”。
- “要”做的事:
汛期或周边有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平时每周2-3次):用“2%氢氧化钠”(适合地面、栏杆)或“过硫酸氢钾(1:200)”(适合工具、食槽);重点消毒“门口脚垫(每天换消毒液)、车辆轮胎(进出场喷消毒水)、粪车(清空后彻底冲洗消毒)”;消毒时“由内到外、从上到下”喷,确保每个角落(包括保温箱顶、料槽底部)都喷到。
- “不要”踩的坑:
别“只消毒地面不消毒工具”(针头、剪刀、料勺是高频污染点);别用“过期或浓度不够的消毒液”(比如氢氧化钠加水太多,浓度不足1%,杀不死病毒)。
总结:“八要八不要”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链+提升抵抗力”
中小规模场户防控非瘟,不用追求“高大上”的设备,关键是把这8点落到实处:不随便买猪、不喂泔水、外人别进舍、病猪早隔离、消毒无死角。尤其当前汛期,更要盯紧“圈舍干燥、粪便清理、消毒频次”三个重点,别给病毒留“可乘之机”。记住:非瘟防控没有“小事”,每一个“不要”的坑都可能让全场猪遭殃,严格照做才能保住养殖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