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呕吐和瘦弱症”是哺乳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虽临床病例报道较少,但一旦发生易呈暴发态势,可导致整窝仔猪发病、死亡率骤升,给猪场带来显著损失。该病与猪红细胞凝集脑脊髓炎病毒密切相关,临床可分为以呕吐、消瘦为特征的“肠炎型”和以神经症状为核心的“脑炎型”,二者本质是同一病原引发的不同病理表现。深入解析其病因、流行特点,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是降低该病危害的关键。
一、病因解析:同一病毒的“两种面孔”
猪“呕吐和瘦弱症”的病原是具有红细胞凝集特性的冠状病毒——猪红细胞凝集脑脊髓炎病毒(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HEV)。该病毒的特殊性在于:同一毒株可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类型,通过实验性感染证实,给仔猪接种病毒后,既可能出现呕吐、消瘦症状,也可能诱发急性脑脊髓炎,这与病毒毒株的致病性差异、仔猪年龄及易感性差异直接相关。
从病原特性看,H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表面有囊膜突起,能凝集小鼠、鸡等动物的红细胞(这一特性是实验室诊断的重要依据)。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可灭活,常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能有效杀灭,但在低温(4℃)环境下可存活数周,易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器具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呕吐和瘦弱症”与“猪脑脊髓炎”并非独立疾病:二者病原相同,仅病理定位不同——脑炎型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而肠炎型病毒可能更倾向于作用于消化道及相关神经调控通路。临床观察发现,两种类型常在同一次暴发中并存,部分仔猪早期表现呕吐,后期可能继发神经症状,提示病毒在体内的扩散具有动态性。
二、流行特点:聚焦哺乳仔猪的“年龄依赖性”暴发
该病的流行具有鲜明特征,核心是“局限于特定年龄群体、呈短期暴发态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地域分布与流行史
该病最早于1958年在加拿大被报告(最初从脑脊髓炎症状仔猪中分离到病毒),1970年英国、1974年欧洲陆续有病例报道,1976年美国也出现脑炎型病例。虽实际临床发病案例不多,但血清学调查显示:多个国家的猪群中存在该病毒抗体,说明病毒在猪群中广泛潜伏,只是多数情况下未表现明显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
2. 传播途径与感染门户
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群:污染的母乳、饲料、饮水经口腔进入仔猪消化道;带毒猪的飞沫、鼻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给同窝仔猪。母猪若为隐性带毒者,可通过乳汁或接触将病毒传给仔猪,成为重要传染源。
3. 发病群体的“年龄锁定”
该病几乎仅发生于吃奶的小猪,具有严格的年龄依赖性:最早可在2日龄仔猪中出现症状,多数病例集中在1-2周龄,3周龄以上仔猪极少发病。其中,脑炎型比肠炎型更“偏爱”幼龄仔猪——1周龄内仔猪更易表现神经症状,而2周龄左右仔猪多以呕吐、瘦弱为主。这可能与幼龄仔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血脑屏障不完善有关。
4. 暴发态势与病程特征
该病进入易感猪群后,常在短时期内(2-3周)暴发,同一猪场数窝仔猪陆续发病,窝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因类型而异:脑炎型仔猪多在发病后2-3天死亡,死亡率超80%;肠炎型仔猪病程较长(存活数日至数周),但最终因饥饿、脱水死亡或被淘汰,死亡率亦可达50%-70%。值得注意的是,一次暴发结束后(约2-3周),后续出生的仔猪通常不再发病——推测是母猪感染后产生抗体,通过初乳保护了新生仔猪。此外,部分地区可能因病毒扩散出现“地区性暴发”,需警惕区域传播风险。
三、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两种类型的“典型差异”
该病的临床症状因类型不同差异显著,但均以“发病急、进展快”为共性,同时母猪可能出现轻微伴随症状。
1. 肠炎型(呕吐和瘦弱症典型型)
- 初期症状:最先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黄绿色(混有乳汁或消化液),随后食欲完全停止,但病猪有明显渴感——却因呕吐无法正常饮水(“欲饮不能”),加剧脱水。
- 全身表现: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少数病例早期有24小时短暂发热,达40.5℃);粪便干硬(便秘),部分较大仔猪可能出现轻微腹泻(但不严重);因持续呕吐、不食,仔猪迅速消瘦、皮肤松弛、被毛粗乱,呈现“进行性瘦弱”。
- 结局:若未干预,病猪多在1-2周内因极度衰竭死亡;少数存活者生长严重滞后,成为“僵猪”,失去养殖价值。
2. 脑炎型(神经症状主导型)
- 初期表现: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发病头1天可能仍勉强吃奶,随后迅速拒食、消瘦。
- 神经症状:是核心特征——病猪感觉过敏(轻微触碰即惊跳)、共济失调(走路摇晃、倒地)、肌肉震颤;后期出现急性脑炎症状,如四肢划泳样惊厥、角弓反张、意识丧失,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部分病例可能伴随轻微呕吐,但非主要症状。
- 病程:进展极快,从发病到死亡仅2-3天,几乎无有效救治时间窗。
3. 母猪伴随症状
仔猪发病期间,母猪可能表现1-2天的不食和低热(体温39.5-40℃),无其他明显症状,随后自行恢复——这是母猪接触病毒后的轻微感染反应,也是猪场需警惕的“预警信号”。
4. 病理变化
- 肉眼观察:多数病例无特征性病变,仅可见胃内空虚(或有少量黄绿色内容物)、肠道轻度充气,脱水仔猪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
- 组织学变化:脑炎型仔猪脑组织有典型病变——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表现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袖套状病变”、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而单纯肠炎型仔猪脑组织通常无这些病变,但研究证实其胃壁组织中存在病毒抗原(提示病毒可能在此定植)。
四、诊断方法:依赖实验室技术的“精准识别”
该病临床症状虽有特征性,但易与仔猪黄白痢、伪狂犬病等混淆,需结合实验室检测确诊。常用诊断方法包括:
1. 抗原检测
- 红细胞凝集试验:利用病毒能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取病猪脑组织(脑炎型)或胃壁组织(肠炎型)研磨液,与鸡红细胞混合,观察凝集反应,快速筛查病毒。
- 荧光抗体技术:取病变组织(如脑、胃壁)制作切片,用荧光标记的病毒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原存在(特异性高)。
- 电镜检查:直接观察组织或组织培养物中的病毒粒子形态(冠状病毒典型形态),但操作复杂,适合实验室确诊。
2. 抗体检测
- 病毒中和试验:检测存活仔猪血清中是否有特异性中和抗体(发病后抗体滴度升高),是回顾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基于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特性,用血清中的抗体抑制凝集反应,灵敏度高于琼脂凝胶扩散试验,适合大规模猪群血清学调查。
临床诊断时,需结合“幼龄仔猪暴发、典型症状(呕吐/神经症状)”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尤其注意与伪狂犬病(神经症状更剧烈,母猪多有繁殖障碍)、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更严重,各年龄段猪均易感)区分。
五、防治措施:以“预防为核心”的被动免疫策略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肠炎型仔猪虽病程较长,但补液、补能等支持治疗仅能短暂缓解症状,无法阻断病程;脑炎型仔猪发病急,药物干预几乎无效。因此,防控的核心在于“主动预防”,利用母猪免疫保护仔猪。
1. 核心预防措施:让母猪“提前获免”
该病的关键防控逻辑是:仔猪的保护依赖母猪初乳中的抗体。具体操作如下:
- 在母猪生产仔猪前至少10天,让其接触病毒(可通过投喂发病仔猪的病料或分泌物,需在兽医指导下进行),刺激母猪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 母猪感染后(可能表现短暂不食、低热)会自愈,并产生高效价抗体,这些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仔猪,使其获得被动免疫,抵抗病毒感染。
实践证实:生过该病仔猪的母猪,因已产生持久免疫力,后续所产仔猪极少发病,无需淘汰此类母猪(反而应保留作为“免疫源母猪”)。
2. 辅助防控手段
- 生物安全强化: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车辆进入产房;产房用具(料槽、保温箱等)定期用2%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消毒;发病猪群的粪便、呕吐物需彻底清理并焚烧或深埋,避免病毒扩散。
- 仔猪护理优化: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减少同窝传播);对肠炎型仔猪可尝试少量多次灌服温葡萄糖盐水(补充能量和水分),延长存活时间,但需做好淘汰准备;脑炎型仔猪无救治价值,应尽早扑杀,减少病毒扩散。
- 血清学监测:定期对猪场仔猪、母猪进行血清学检测,掌握群体抗体水平,若发现抗体阴性母猪,及时通过“接触病毒”诱导免疫,避免后续产仔时暴发疫情。
结语
猪“呕吐和瘦弱症”虽不常见,但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对幼龄仔猪的强致病性,仍是猪场需警惕的“隐性威胁”。防控的核心在于认清其“病毒特性(同一病原两种类型)、流行规律(年龄依赖、短期暴发)”,抓住“母猪免疫保护仔猪”这一关键环节,通过让母猪提前接触病毒获得抗体,为仔猪构建“初乳免疫屏障”。同时,强化生物安全与临床监测,可最大限度降低该病传入与暴发风险。对于养殖户而言,无需过度恐慌,但需牢记:该病“治疗无效、预防为主”,提前做好免疫准备,远比发病后补救更有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