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是仔猪“生命初始站”,也是病菌最易滋生的“高危区”——母猪带菌、人员流动、接产操作、工具污染等,都可能让免疫力极弱的仔猪(出生后1周内抗病力几乎为零)感染发病,引发黄白痢、脐炎、脑炎等疾病,死亡率骤升20%-30%。但多数猪场的产房消毒常“流于形式”:要么消毒不彻底(漏洗栏杆缝隙),要么操作顺序错(先消毒后清洗),要么关键环节漏项(如断脐工具不消毒)……最终“消毒了却没效果”。

结合一线常见“踩坑点”,产房消毒需抓牢“进出管控、接产操作、仔猪护理、料槽清洁”4大核心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避坑指南”和标准操作流程,照做可让产房病菌载量降低80%以上,仔猪成活率直接提升15%

一、进出产房消毒:守住“病菌入口关”,别让消毒成“走过场”

产房的“第一道防线”是阻断外部病菌传入,但多数猪场常踩3个坑:母猪带泥进产房、人员只换鞋不洗手、物品随意带入。这3个“漏洞”会让后续消毒全白费。

1. 母猪进产房:“洗澡消毒”是硬标准,别嫌麻烦

常见坑:母猪临产前直接赶进产房,只简单冲下体表,腹部、乳房的粪便、泥土没洗净——母猪成了“移动菌库”,仔猪接触后直接染病。

正确流程:

- 空栏预处理:仔猪转出后,先用高压水枪(压力≥200bar)彻底冲洗产房:栏杆缝隙、保温箱角落、料槽内侧、地面凹槽(这些“死角”最易积粪)都要冲净;冲洗后空栏干燥至少3天(干燥可杀灭70%的病菌),再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1:200 全舍喷雾消毒,密封24小时后通风。

- 母猪“上床前洗澡”:在妊娠舍与产房之间设“洗猪通道”:夏季用0.1%高锰酸钾溶液(水温25-30℃),冬季用温水(40-45℃)+0.2%百毒杀,用高压喷头冲洗母猪全身,重点冲腹部、乳房、阴户和四肢(用毛刷蘸消毒液刷净污垢);洗后用干毛巾擦干,再赶入产房。

- 关键时间差:从清洗到母猪进产房,间隔至少1周(让产房充分消毒+干燥),别“今天冲栏明天进猪”。

2. 人员进出:“手++衣”全消毒,别漏了“手”

常见坑:人员进产房只换鞋、穿工作服,不洗手消毒;外来人员(如兽医、参观者)随意进入——手上的病菌(如大肠杆菌)通过触摸仔猪直接传播。

正确流程:

- 固定进出通道:产房只留1个入口,设“消毒缓冲间”:外间换鞋(穿专用胶鞋,鞋入脚消毒盆——用2%氢氧化钠溶液,每天更换1次);内间穿专用工作服(每天清洗消毒),再用免洗消毒凝胶(含75%酒精)搓手30秒(手心、手背、指缝、指甲缝都要搓到)。

- 严格禁止外来人员:非产房人员一律不准进;必须进入时(如兽医),除上述步骤外,还要戴一次性手套、口罩,脚底踩消毒脚垫(浸0.5%过氧乙酸,每2小时喷1次消毒液)。

- 工具“专人专用”:产房工具(如扫帚、料勺)别拿到其他猪舍用;使用后立即用热碱水(1%氢氧化钠) 清洗,晾干后备用。

3. 物品进出:“能消毒的必消毒”,别嫌“麻烦”

常见坑:保温板、麻袋、称重称直接拿进产房;疫苗、药品随意放在产床——这些物品可能带病菌(如保温板缝隙积粪),污染仔猪环境。

正确流程:

- “非必要不进”原则:除必需物品(保温设备、疫苗、工具)外,其他物品(如饲料袋、杂物)一律不准进产房。

- 进前消毒标准:

- 保温板、麻袋、称重称:先用水冲净污渍,再用福尔马林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5ml+高锰酸钾12.5g,密封6小时)后再进舍;

- 疫苗、药品:用75%酒精擦瓶身后放入专用托盘;

- 粪车:拉粪后用高压水枪冲净,在舍外喷0.3%过氧乙酸消毒,晾干后才能再进舍拉粪。

二、接产过程消毒:“一猪一换”是底线,别让“接生”变“传病”

接产是仔猪感染风险最高的环节——母猪产道分泌物、接产人员的手、毛巾等,都可能带菌。但多数猪场常踩2个坑:毛巾多窝混用、消毒液不换、助产太盲目。

1. 接产准备:“三桶水+三条毛巾”,缺一不可

常见坑:只准备1桶水、1条毛巾,洗母猪又擦仔猪——交叉污染严重。

正确准备清单:

- 三桶水:1桶温热清水(38-40℃,洗母猪用)、2桶温热消毒液(38℃左右,用3%来苏尔或0.1%高锰酸钾,1桶洗母猪、1桶擦工具);

- 三条毛巾:1条洗母猪(擦腹部、乳房)、1条擦干母猪(消毒后用)、1条擦干仔猪(专用);

- 工具消毒:剪刀(断脐用)、剪牙钳、耳号钳先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再用无菌纱布擦干备用;保温箱提前用碘伏喷雾消毒,铺消毒后的麻袋(别用未消毒的旧麻袋)。

母猪清洁重点:用清水洗母猪下腹部、乳房(从基部向乳头冲,冲净乳汁残渣)、臀部及阴户(用毛巾蘸清水擦2-3次),再用消毒液毛巾擦1遍——乳房和阴户必须“先洗后消”,否则病菌会随仔猪吃奶进入体内。

2. 接产操作:“一猪一消毒”,别省“换毛巾”的步骤

常见坑:接产时1条毛巾擦多窝仔猪;消毒液用到底不换;手脏了不洗——每接1头仔猪,都可能让病菌“接力传播”。

正确操作细节:

- 手消毒:接产人员每接1头仔猪前,先用消毒液洗手(浸30秒),再用干毛巾擦干;

- 仔猪处理:仔猪出生后,立即用专用毛巾擦口鼻(先擦,避免窒息)和全身黏液(擦净为止)——每接1头仔猪,毛巾必须用消毒液洗1次(同一窝可共用1条毛巾,但要勤洗);

- 消毒液更换:每接1窝仔猪,无论消毒液多干净,必须全换(避免病菌累积);

- 助产禁忌:别“产程稍长就掏猪”——只有当母猪强烈努责却无仔猪产出时,才用消毒后的手(戴无菌手套,涂润滑剂)检查:若仔猪已到子宫颈口,可轻掏;若还在深处,先给母猪输液(葡萄糖+缩宫素)补充体力,别硬掏(易引发产道感染)。

三、仔猪护理消毒:“小伤口大风险”,断脐、剪牙别漏消毒

仔猪出生后有3个“伤口点”:脐带、牙床、耳朵(剪耳号),这些地方最易感染病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但多数猪场常踩3个坑:断脐直接剪、工具不消毒、伤口不涂药。

1. 断脐带:“先捋血再扎线”,别让脐带血白流失

常见坑:仔猪出生后直接剪脐带,不扎线、不消毒——脐带断端流血+感染,引发脐炎甚至败血症。

正确步骤:

- 留血时间:仔猪出生后别急着断脐,让脐带自然搏动2-10分钟(让脐带血回流到仔猪体内,提升免疫力);

- 断脐方法:一只手捏住脐带根部(向仔猪方向捋2-3次,把血捋回),另一只手用消毒线在脐带根部1-2cm处扎紧(线要提前用酒精消毒),再在扎线外3cm处掐断(别用剪刀剪,手掐更易止血);

- 伤口消毒:断后立即用5%碘酊涂擦断端(涂2-3次,彻底杀灭病菌),避免仔猪舔舐。

2. 剪牙、断尾:“一猪一消毒”,工具别“通用”

常见坑:剪牙钳、断尾钳不消毒,剪完一窝直接剪下一窝——病菌通过牙床、尾部伤口传播,引发口腔炎、尾根脓肿。

正确操作:

- 工具消毒:同一窝仔猪,每剪1头,用酒精棉擦工具1次;不同窝仔猪,工具必须用消毒液(0.1%新洁尔灭)浸泡5分钟后再用;

- 伤口处理:剪牙后用碘酊涂牙床,断尾后用碘酊涂断端(断尾留2-3cm即可);

- 避免过度剪牙:只剪去乳牙尖端(别剪到牙龈),防止仔猪吃奶时咬伤乳头,也避免伤口过大感染。

3. 剪耳号:“专人操作+消毒”,别让耳朵成“感染点”

常见坑:剪耳号时手不消毒,耳号钳不擦,剪后不涂药——耳朵伤口感染化脓,甚至引发全身感染。

正确流程:

- 人员消毒:操作前用消毒凝胶洗手,戴一次性手套;

- 工具消毒:每剪1头仔猪,耳号钳尖端用酒精棉擦1次;每剪完一窝,耳号钳整体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 伤口护理:剪后立即用碘酊涂擦耳朵伤口(涂一圈,覆盖整个创面),避免接触污水、粪便。

四、料槽卫生:“剩料及时清”,别让料槽成“病菌培养皿”

料槽是易被忽视的“污染点”——母猪剩料发霉、仔猪料槽积粪尿,仔猪吃了直接拉稀。但多数猪场常踩1个坑:几天清一次料槽,不管剩料是否变质。

正确清洁标准:

- 母猪料槽:每喂完1次料,立即清理剩余饲料(别留到下一顿,夏季1小时就可能发霉),用清水冲净料槽,每周用热碱水彻底刷1次;

- 仔猪料槽:每天至少清理2次(早、晚各1次),发现粪尿立即擦掉(可用消毒湿巾),补料时只放少量教槽料(够吃2小时即可),别“一次放太多”;

- 排污设计:规模化猪场可在料槽底部侧面留排污口(方便冲洗时污水流出),避免料槽积水滋生病菌。

附:产房“避坑”核心口诀

1. 母猪进舍先洗澡:腹部乳房重点消,空栏一周再进猪;

2. 人员进出手别忘:鞋消衣换加洗手,外来人员严阻挡;

3. 接产用品分清楚:三桶三水三条巾,一猪一换不偷懒;

4. 仔猪护理抓细节:断脐扎线再消毒,剪牙工具别混用;

5. 料槽每天擦两遍:剩料粪尿及时清,病菌无处藏里面。

产房消毒没有“小事”,每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仔猪“从头就输”。只要守住“进出关”、做细“接产步”、盯紧“护理点”、清洁“料槽面”,就能让产房真正成为仔猪的“安全区”,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让成活率和养殖效益实实在在提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