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是猪场养殖中绕不开的难题,尤其在仔猪阶段,不仅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时还会因脱水、营养吸收障碍导致高死亡率。2010年流行性腹泻(PED)传入我国后,病毒性腹泻更是让不少猪场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长期不达标。很多养殖户遇到仔猪腹泻就习惯用硫酸粘杆菌素、新霉素等抗生素,但腹泻成因复杂——细菌、病毒、环境应激都可能是诱因,盲目用药往往事倍功半。想要精准解决问题,得先分清腹泻类型,再搭配对的治疗和管理手段。

为什么仔猪腹泻比成年猪更凶险?

关键就在肠道细胞的更新速度上。仔猪的肠道细胞更新一次需要约1周,一旦被病菌感染,大量肠道细胞死亡脱落,肠道失去吸收营养的能力,很快就会出现腹泻、呕吐,若没及时干预,极易死亡;而成年猪肠道细胞1-2天就更新一次,即便感染,坏死细胞脱落後能快速补充,往往只是短暂呕吐、腹泻,病死率低得多。所以对仔猪腹泻,“预防”和“早辨因、早干预”格外重要。

三类常见仔猪腹泻的精准应对方案

1. 产房仔猪黄白痢:细菌性腹泻,从“母仔同治”入手

产房黄白痢多由母猪奶水带菌或产房卫生差引发,是典型的细菌性腹泻——仔猪拉出的粪便常是黄色水泡样或白色糊状,很好辨认。

治疗核心:切断细菌传播链,同时护好仔猪肠道。

- 给仔猪灌服“生命源”类制剂,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抑制致病菌;

- 母猪是关键!围产期给母猪拌料喂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减少奶水带菌量,从源头降低仔猪感染风险。

2. 断奶仔猪腹泻:先解“应激”,再控“继发感染”

断奶仔猪腹泻多是“生理性诱因+病理性继发”:断奶时转群、换料应激大,加上诱食不足,肠道功能紊乱,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治疗核心:先减应激,再调肠道,必要时抗菌。

- 提前“缓应激”:让仔猪在产床多留1周,等能正常吃料了再转群;转群当天喂点维生素、黄芪多糖,帮仔猪扛过应激期;

- 已腹泻的仔猪:先用硫酸粘杆菌素、硫酸新霉素等抗生素抑菌止泻,同时拌料加微生态制剂(比如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慢慢调回肠道菌群平衡。

3. 仔猪病毒性腹泻:以“防”为主,发病后靠“补液保命”

病毒性腹泻里最棘手的是PED7日龄内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常超50%,甚至整窝覆灭,且目前没有特效药,防控得靠“提前布防”。

防控与干预重点:

- 产房先做好“基础功”:控温!仔猪保温箱温度要够,母猪和仔猪都喝20℃以上的温水;地面撒生石灰降湿度,减少病毒存活环境;

- 疫苗免疫是关键:给妊娠母猪打腹泻疫苗,两种方案可选——

A. 产前60天、40天各打1次猪腹泻三联活疫苗,产前20天再打1次二联灭活苗;

B. 产前40天、20天各打1次三联活疫苗,同时肌肉注射二联灭活苗;

- 若已发病,“补液”能降死亡率:

- 轻的仔猪喂口服补液盐(加多维、氯化钾),防脱水和酸中毒;

- 严重的仔猪腹腔补液:用38℃左右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加阿托品、碳酸氢钠和敏感抗生素,每头每次补20毫升,一天2次(注意操作轻柔,减少应激)。

最后提醒:别只盯着“用药”,管理才是根本

不管是哪种腹泻,“防”都比“治”更划算。细菌性腹泻要抓产房卫生、母仔同治;断奶腹泻要减应激、稳肠道;病毒性腹泻要靠疫苗+环境控。遇到仔猪腹泻先观察粪便性状、发病日龄,分清类型再动手,比盲目用抗生素有效得多——毕竟仔猪肠道娇嫩,护好肠道功能,才能真正降低腹泻死亡率。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