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回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疾病,是猪群经常发生的疾病,对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影响。了解猪回肠炎的相关知识,对于有效防控该疾病至关重要。
一、猪回肠炎的病原与发病机制
猪回肠炎的病原体为胞内劳森菌,这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该菌主要在猪回肠和结肠隐窝上皮细胞内繁殖,破坏肠道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肠道黏膜增生、变厚,形成特征性的病变。健康猪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接触感染猪而感染。胞内劳森菌进入猪体后,穿过肠腔黏液层,附着并侵入回肠和结肠的上皮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细胞病变和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出现增生性变化。
二、临床症状
猪回肠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一)急性型
急性型猪回肠炎多发生于育肥猪和成年猪。病猪突然出现血痢,粪便呈黑色柏油样或红色,病猪迅速消瘦、贫血,体温可能略有升高,部分病猪可能因消化道大出血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二)慢性型
慢性型较为常见,主要发生在生长育肥猪。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被毛粗乱,间歇性腹泻,粪便稀软,呈糊状或不成形,有时带有黏液。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出栏时间延长。
(三)亚临床型
亚临床型猪回肠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感染猪的肠道已发生病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易被察觉。这种类型的感染在猪群中广泛存在,是猪场持续感染和传播的重要隐患。
三、诊断方法
(一)临床诊断
根据猪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如出现血痢、慢性腹泻、生长缓慢等症状,结合肠道黏膜增生、变厚等典型病变,可怀疑为猪回肠炎。但临床诊断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准确性有限,需进一步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
(二)实验室诊断
1. 细菌学检测:采集病猪的回肠和结肠黏膜组织,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如姬姆萨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观察胞内劳森菌的形态和分布。也可采用细菌培养的方法,但由于胞内劳森菌培养条件苛刻,需要特殊的细胞培养系统,操作较为复杂,一般较少使用。
2. 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目前诊断猪回肠炎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从病料中直接检测到胞内劳森菌的核酸,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判断猪群是否感染过胞内劳森菌。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血清学检测适用于猪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情况的监测,但不能区分是当前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四、防控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1.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扫和消毒,每周至少消毒2 - 3次,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猪舍内湿度,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2.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猪群过度拥挤,每头猪应保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来说,保育猪每头占有0.3 - 0.5平方米,育肥猪每头占有0.8 - 1.2平方米。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助于减少猪只之间的应激和疾病传播。
3. 提供优质饲料和饮水: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品质优良,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同时,保证猪只饮用清洁、卫生的水,定期检测水质,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质和维生素,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二)药物预防与治疗
1. 药物预防:在猪回肠炎高发地区或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进行预防。常用的药物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等。一般在仔猪断奶后、转群前后等易感染阶段,连续添加药物7 - 14天,可有效降低猪回肠炎的发病率。
2.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病的猪只,应及时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泰妙菌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同时,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如补充电解质、葡萄糖等,防止脱水和酸中毒。治疗期间,要加强对病猪的护理,提供易消化的饲料和清洁饮水。
猪回肠炎是一种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疾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和药物防控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