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养猪业中,猪病的防控始终是核心要点,关乎着养殖效益与行业的稳定发展。猪病种类繁杂,不同的病症有着各异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和防治手段。

猪瘟作为一种极具传染性与致死性的疫病,由猪瘟病毒引发。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带毒猪,或是间接接触被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等进行传播。病猪症状明显,体温可飙升至40 - 42℃,且持续不退,精神极度萎靡,常伏卧嗜睡,还伴有寒颤。它们食欲大减甚至废绝,行走时拱背弯腰,四肢无力,行动迟缓且摇晃不稳。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排便先是便秘,随后转为腹泻。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部位会出现指压不褪色的紫红色出血点。面对猪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是关键。平时要强化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定期进行预防接种。一旦发生猪瘟,在疫区或受威胁区需用大剂量猪瘟疫苗(10 - 15头剂/头)紧急预防接种,同时对病猪隔离、带猪消毒,并对症治疗,注射高免血清,配合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在气候骤变、猪群饲养管理不良等情况下易爆发。病猪体温迅速升高到40 - 41.5℃,有时可达42℃,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呼吸加快,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粪便干硬,眼鼻流出黏液性分泌物。治疗时,发烧可用解热镇痛药,如肌肉注射30%安乃近3 - 5毫升或治感佳;为控制继发感染,需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还可内服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柴胡等,连用3天猪群大多可康复;药物预防治疗推荐使用板青颗粒 + 阿莫西林 。

猪肺疫也叫猪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播。最急性型常突然发病,无明显症状便突然死亡;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1 - 42℃以上,呼吸困难,下颌、咽喉部皮下水肿,严重时蔓延至耳根、前胸,咳嗽,流鼻涕,张口吐舌,皮肤上有红色出血点和出血斑,指压不褪色;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胃肠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 。防控上,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注射疫苗。治疗可使用链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 。

在猪病防治过程中,疫苗接种、卫生消毒、饲养管理等综合性措施缺一不可。疫苗接种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确保猪群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卫生消毒工作要常态化,定期清扫猪舍,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全面消毒,阻断疫病传播途径。饲养管理方面,要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把控好猪舍的温湿度和通风条件,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只有全面落实这些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猪病的发生概率,保障猪群健康,推动养猪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