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从流行病学到综合防控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自1902年首次在匈牙利发现以来,已在全球主要养猪国家流行。该病不仅导致猪只大量死亡(尤其是新生仔猪死亡率近乎100%),还会引发母猪繁殖障碍、生长猪生长迟缓,更因病毒可在多种哺乳动物(如牛、羊、犬)间传播,对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安全构成双重威胁。深入解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构建科学的综合防控体系,是遏制病毒传播、保障养猪业稳定的关键。

一、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伪狂犬病病毒的传播路径、易感群体及流行规律具有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直接决定了防控的重点方向:

病毒特性:宿主广泛,环境存活能力强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粒子外层有囊膜,核心为双链DNA,其最大特点是宿主范围极广——除猪外,牛、羊、犬、猫、狐狸等多种哺乳动物均易感(但人类对其不敏感),且非猪宿主感染后多呈急性致死性,成为病毒的“中间宿主”或“传播载体”。此外,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强:在低温(4℃)条件下可存活数月,在干燥的粪便、垫料中能存活数周,常规清洗难以彻底清除,但对高温(60℃以上30分钟可灭活)、强酸强碱及常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敏感。

传播途径:水平与垂直传播双重夹击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入侵猪群:

水平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猪接触病猪的唾液、鼻涕、粪便、尿液等分泌物/排泄物后易感染;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车辆、人员衣物、工具等可间接传播病毒;此外,老鼠、蚊蝇等媒介生物也可携带病毒扩散(老鼠是病毒的“储存宿主”,可长期携带病毒并传播给猪);

垂直传播:妊娠母猪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或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这也是新生仔猪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种公猪感染后,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给母猪,引发母猪繁殖障碍。

流行规律:易感群体集中,季节性明显

从易感群体看,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性与猪只年龄密切相关:新生仔猪(1-2周龄内)最易感,感染后多呈急性发病,出现神经症状(如四肢抽搐、转圈、倒地不起),死亡率高达90%-100%;3-4周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降至30%-50%,症状以呼吸道疾病(咳嗽、呼吸困难)为主;成年猪(尤其是母猪和种公猪)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但会成为“带毒猪”,持续向外排毒,成为猪场的“隐形传染源”。从季节规律看,该病在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4月)高发,低温环境利于病毒存活,且冬季猪舍通风不良、密度较高,易加速病毒传播。

二、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控策略

针对猪伪狂犬病“传播途径广、仔猪致死率高、带毒猪持续排毒”的特点,防控需坚持“免疫优先、生物安全为基、净化为辅”的原则,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免疫接种:构建主动免疫的核心屏障

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目前市场上主流疫苗为伪狂犬病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活疫苗(如gE基因缺失疫苗),其中基因缺失疫苗可通过血清学检测区分“疫苗免疫猪”和“自然感染猪”,为猪场病毒净化提供支撑。免疫方案需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设计:

仔猪:1-3日龄时滴鼻免疫基因缺失活疫苗(黏膜免疫可快速建立局部保护),4-6周龄时肌肉注射加强免疫1次;若母猪免疫良好,母源抗体可保护仔猪至3周龄左右,可根据母源抗体检测结果调整免疫时间;

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4-6周免疫1次,经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或在空怀期、妊娠后期各免疫1次),确保为新生仔猪提供充足母源抗体;

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1次,防止病毒通过精液传播。

接种时需注意:疫苗需低温冷藏保存,滴鼻免疫时确保剂量准确、滴入鼻腔深处,肌肉注射时严格消毒注射部位。

生物安全:切断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

生物安全是阻止病毒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道防线,需覆盖“引种、饲养、环境、媒介防控”全流程:

引种管控:严禁从疫区或阳性猪场引种,引种前核查猪场免疫史和检测报告,引种后隔离观察4-6周,期间进行伪狂犬病病毒检测(如gE抗体检测、病原检测),确认阴性后方可混群;

人员与车辆管控:外来人员需经消毒通道(换衣、换鞋、手部消毒、雾化消毒),禁止进入生产区;运输车辆(尤其是拉猪车、饲料车)需进行全方位喷雾消毒(车轮、车厢、驾驶室均需覆盖),使用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溶液按标准浓度配置;

环境消毒:猪舍空栏后执行“清洗-消毒-干燥-再消毒”流程,料槽、饮水器、地面缝隙等易藏污纳垢的部位需重点清洗;生产区每周至少消毒1-2次,冬春高发季节增加至3次;

媒介防控:定期开展灭鼠工作(使用灭鼠药、捕鼠器,封堵猪舍漏洞),防止老鼠携带病毒传播;夏季做好蚊蝇消杀(安装防蚊网、使用杀虫剂),减少媒介生物数量。

饲养管理与健康监测:减少易感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良好的饲养管理可提升猪群抵抗力,降低感染概率:一是控制养殖密度,新生仔猪每栏饲养10-12头,生长猪每头占地面积不低于0.8㎡,避免密度过高导致应激;二是保障饲料营养均衡,添加维生素(如维生素A、C、E)、微量元素(如硒、锌),增强猪群免疫力,严禁使用霉变饲料(霉菌毒素会损伤免疫系统);三是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冬春季节避免为保温而关闭所有窗户,防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需加强日常健康监测:每日观察猪群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呼吸状况,若发现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急性死亡,或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返情率升高等情况,需立即隔离病猪,采集病料(如脑、肺脏、淋巴结)送专业机构检测,快速确诊是否为伪狂犬病。

病毒净化:逐步消除猪场“隐形传染源”

对于规模化猪场或疫情反复的猪场,需开展伪狂犬病病毒净化工作,核心是“检测-淘汰-监测”循环:

定期检测:每3-6个月对全群猪只进行gE抗体检测,识别阳性带毒猪;对种公猪、母猪额外进行病原检测(如PCR检测),排查病毒携带者;

阳性淘汰:对检测出的阳性猪只(尤其是种猪、成年猪)及时淘汰,避免持续排毒;若阳性率较高,可先对同群猪只紧急免疫,再逐步淘汰阳性个体;

持续监测:淘汰阳性猪后,每月对剩余猪群进行抽样检测,连续6个月无阳性个体,且环境检测阴性,可判定为初步净化;后续仍需每半年监测1次,巩固净化效果。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需结合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将免疫接种、生物安全、饲养管理与病毒净化紧密结合。尤其是在规模化养殖背景下,只有从“预防”到“净化”全链条发力,才能有效遏制病毒传播,保障动物健康与养猪业稳定发展。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