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要点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猪传染病,同时也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病——不仅导致猪只发病死亡、生长受阻,还可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类,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病症,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全球多地均有猪链球菌病疫情报道,对养猪业经济效益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双重威胁。明确其流行特点、危害及针对性防控措施,是降低疫情风险的核心。

一、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与双重危害

猪链球菌病的传播规律和危害具有“动物-人类”跨物种特性,需从养殖业和公共卫生两个维度重点关注:

流行特点:病原多样,传播途径复杂

致病性猪链球菌共有35个血清型,其中2型(SS2)致病性最强,也是引发人类感染的主要血清型。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常存在于健康猪的鼻腔、扁桃体等部位,属于“条件致病菌”——当猪群因应激(如断奶、转群、高温)、免疫力下降或其他疾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感染时,细菌会大量繁殖并引发疾病。

传播途径方面,动物间与人间存在差异:

猪群内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与健康猪接触)、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或消化道(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伤口接触病猪分泌物也可感染;

人感染途径:以“职业暴露”为主,如养猪户、屠宰工、兽医在处理病猪、死猪或屠宰过程中,细菌通过皮肤伤口、黏膜进入人体;食用未彻底煮熟的含菌猪肉或饮用污染生水,也可能经消化道感染。

从流行季节看,该病在高温高湿季节(夏季、初秋)高发,此时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且猪群易因热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

双重危害:冲击养猪业与威胁人类健康

对猪群而言,不同日龄猪只感染后症状差异显著,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新生仔猪(1-3日龄):多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体温升至41-42℃,精神萎靡、四肢划动,发病后1-2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以上;

生长育肥猪:常见“脑膜炎型”(神经症状,如转圈、倒地抽搐)、“关节炎型”(关节肿胀、跛行,影响采食和运动)或“淋巴结脓肿型”(颈部、下颌淋巴结肿大化脓),虽死亡率较低,但会导致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下降,延长出栏时间;

母猪:感染后可能出现流产、产死胎或产后无乳,降低繁殖效率。

对人类而言,感染猪链球菌后的危害更为直接:潜伏期通常为1-3天,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若未及时治疗,可快速发展为败血症(高热、休克)、脑膜炎(剧烈头痛、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器官衰竭,死亡率约10%-20%,且康复后可能遗留听力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二、猪链球菌病的核心防控要点

猪链球菌病的防控需坚持“养殖业源头控制+公共卫生防护”双管齐下,既阻断细菌在猪群内传播,也降低人类感染风险,具体可分为三大核心环节:

1. 猪群端防控:从源头减少细菌传播

猪群是猪链球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做好养殖业源头防控是关键,重点包括免疫、管理与治疗三方面:

科学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有效手段,目前主流疫苗为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适用于疫情高发区域或规模化猪场。免疫方案需针对重点群体:

仔猪:在2-4周龄时肌肉注射1次疫苗,若母源抗体水平较低,可在6-8周龄加强免疫1次;

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4周免疫1次,经产母猪在产前2-3周免疫,通过母源抗体为新生仔猪提供早期保护;

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1次,减少细菌携带与传播风险。

接种时需确保疫苗剂量准确,注射部位严格消毒,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强化饲养管理与生物安全:减少应激、降低细菌滋生是预防关键:

控制养殖密度:生长育肥猪每头占地面积不低于0.8㎡,仔猪断奶后分群时避免强弱混养,减少打架导致的伤口(伤口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

改善养殖环境: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及时清理粪便、污水,每周用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消毒1-2次,高温高湿季节增加消毒频次;

减少应激因素:避免频繁转群、突然更换饲料,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如安装风扇、水帘),冬季做好保温,通过添加维生素C、电解质等缓解应激,提升猪群免疫力。

规范疫情处置与治疗:发现疑似病例后需快速响应:

隔离病猪:立即将病猪隔离至单独猪舍,避免与健康猪接触;对病死猪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深埋、焚烧或专业机构回收),严禁随意丢弃或私自屠宰;

精准治疗:猪链球菌对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类(如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敏感,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急性败血症型病猪需肌肉注射高剂量抗生素,每日2次,连续用药3-5天;关节炎型病猪可在注射药物的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巩固治疗;需注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抗生素,防止产生耐药性,必要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2. 人类端防护:降低职业与食用风险

针对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需重点加强职业防护与饮食安全管理,尤其关注高风险人群:

职业暴露防护:养猪户、屠宰工、兽医等高频接触猪只的人群,需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佩戴手套、口罩、防护服,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猪只分泌物、血液;若手部有伤口,需用防水创可贴覆盖,伤口未愈合前避免接触猪只;

处理病猪、死猪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手部,再用75%酒精消毒;接触过病猪的衣物、工具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清洗。

饮食安全管理:普通人群需通过饮食防控降低感染风险:

购买猪肉时选择正规屠宰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猪肉;

猪肉需彻底煮熟煮透(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持续5分钟),避免食用生猪肉、半生猪肉或未煮熟的猪肉制品(如猪肉刺身、未熟透的红烧肉);

处理生猪肉时,需与熟食、餐具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处理完毕后及时清洗厨具、台面,并用消毒剂消毒。

3. 跨部门协同:构建“动物-人类”防控链条

猪链球菌病作为人畜共患病,需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合作:

农业农村部门需加强养猪场监管,指导猪场做好免疫、消毒与疫情报告,发现猪链球菌病疫情后及时划定疫区,做好扑杀、无害化处理与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卫生健康部门需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健康宣教,普及防护知识,同时做好医疗机构病例监测,发现人类感染病例后及时溯源,排查关联猪场,避免疫情蔓延;

两者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通猪群疫情与人类病例信息,形成“动物疫情早发现-人类病例早干预”的防控闭环。

猪链球菌病的防控是一项涉及养殖业与公共卫生的系统工作,需既关注猪群健康以减少病原储存,也重视人类防护以阻断感染途径。只有养殖场、高风险人群、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才能有效降低该病对养猪业和人类健康的双重威胁。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