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多病原感染与防控挑战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叠加环境应激、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引发的综合性呼吸道疾病。该病在全球规模化猪场中高发,尤其多见于生长育肥猪,不仅导致猪只咳嗽、呼吸困难、生长迟缓,还会增加死亡率与治疗成本,成为制约养猪业效益的核心难题之一。深入剖析其多病原感染特征,直面防控中的关键挑战,是制定科学应对策略的前提。

一、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多病原感染特征

PRDC的核心特点是“多病原协同作用”,病毒与细菌常形成“ primary感染+继发感染”的模式,共同加剧病情,主要病原组合与感染机制可分为三类:

- 核心病原:病毒与支原体的“先锋作用”

病毒和支原体是引发PRDC的“ primary病原”,其作用是破坏猪呼吸道黏膜屏障,为后续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 病毒类: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即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流感病毒(SI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为主。其中,PRRSV和PCV2可直接侵袭猪肺部的肺泡巨噬细胞与免疫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猪群失去对其他病原的抵抗力;猪流感病毒则快速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急性炎症,为细菌入侵打开“通道”。

- 支原体类:猪肺炎支原体(Mhp)是PRDC的重要“启动因子”,可黏附在猪支气管黏膜表面,持续损伤黏膜纤毛(纤毛是呼吸道清除异物的关键结构),导致黏膜纤毛脱落、功能丧失,使呼吸道失去“清洁能力”,进而增加病毒与细菌的感染概率。

- 继发病原:细菌的“叠加伤害”

当呼吸道黏膜屏障被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后,多种条件致病性细菌会趁机继发感染,成为加剧PRDC病情的“推手”。常见继发细菌包括:

- 副猪嗜血杆菌:可引发猪多发性浆膜炎与肺炎,导致猪只呼吸困难、关节肿胀,与PRRSV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可提升至30%以上;

- 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具有强致病性,感染后快速引发猪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导致猪只急性死亡,常与猪流感病毒、Mhp协同作用;

- 猪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可进一步加重肺部炎症,导致病猪出现持续性咳嗽、消瘦,延长病程,降低饲料转化率。

- 感染规律:“多病原混合+应激诱发”

PRDC的发生并非单一病原独立作用,而是“2种及以上病原+应激因素”的组合结果。从流行规律看,该病在冬春季节(低温、通风不良)和季节交替时高发;从易感群体看,断奶后至育肥前期(4-16周龄)的猪只最易感染,此阶段猪只刚经历断奶应激,母源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完善,且多处于规模化猪场的高密度饲养环境中,易交叉感染;从传播途径看,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被污染的饲料、车辆、人员也可间接传播,尤其在通风差、密度高的猪舍中,病原易积聚,加速疫情扩散。

二、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防控挑战与应对策略

PRDC的防控难度远高于单一病原疾病,核心挑战在于“多病原协同、病因复杂、易反复”,需围绕“阻断病原传播、增强猪群抵抗力、减少应激”构建综合防控体系,同时直面防控中的关键难题:

1. 防控核心挑战:多维度难题制约防控效果

PRDC的防控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也是导致该病难以彻底根除的关键:

- 病原多样性与变异:PRDC涉及的病毒(如PRRSV、PCV2)易发生基因突变,新变异毒株(如高致病性PRRSV、类NADC30毒株)可能逃逸传统疫苗的免疫保护,导致“免疫失效”;同时,多病原混合感染时,不同病原间可能存在“免疫干扰”,例如PRRSV感染会抑制猪群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降低防控效果。

- 诊断难度大:由于PRDC症状(咳嗽、呼吸困难)与单一呼吸道疾病(如猪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相似,且多病原混合感染时症状叠加,仅凭临床症状难以精准判断病原种类,需依赖实验室检测(如PCR、血清学检测),但基层猪场往往缺乏快速检测条件,易导致“误诊误治”,延误防控时机。

- 应激因素难以完全规避:规模化猪场中,断奶、转群、高密度饲养、温湿度骤变、饲料更换等应激因素难以完全消除,而应激会直接降低猪群免疫力,为病原感染创造条件,导致PRDC在改善应激后缓解,但应激重现时再次复发,形成“防控-复发”的循环。

2. 综合应对策略:从“单一防控”到“系统管理”

针对PRDC的复杂性,防控需跳出“只治不防”“只针对单一病原”的误区,转向“疫苗免疫+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精准治疗”的系统策略:

- 科学免疫:针对核心病原构建“多层防护”

免疫接种需聚焦PRDC的核心病原,优先防控“ primary病原”,减少后续继发感染风险:

- 病毒类疫苗:根据区域流行毒株,选择匹配的PRRSV疫苗(如经典株、高致病性株疫苗)、PCV2疫苗(灭活苗或亚单位苗)、猪流感疫苗(多价疫苗,覆盖常见亚型),仔猪在2-8周龄按程序免疫,母猪在空怀期或妊娠后期加强免疫,确保猪群获得持续抗体保护;

- 支原体疫苗:猪肺炎支原体疫苗(灭活苗或活疫苗)建议在仔猪7-14日龄接种,可有效降低Mhp感染率,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为后续防控奠定基础;

- 细菌类疫苗:针对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继发细菌,可在疫情高发猪场或季节,对仔猪进行针对性免疫,降低继发感染概率。

需注意:免疫程序需结合猪场实际调整,避免疫苗接种过于密集导致猪群应激;同时,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时间与疫苗类型。

- 生物安全:切断多病原传播路径

生物安全需覆盖“引种、环境、人员、工具”全流程,减少病原传入与扩散:

- 引种管控:严禁从疫区引种,引种后隔离观察4-6周,经PCR检测确认PRRSV、PCV2、Mhp等核心病原阴性后,方可混群;

- 环境消毒:选择对病毒、细菌、支原体均有效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复合醛类消毒剂),猪舍空栏后执行“清洗-消毒-干燥-再消毒”流程,生产区每周至少消毒1-2次,冬春季节增加至3次;

- 通风管理: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尤其冬春季节,可采用“定时通风+保温”结合的方式(如安装地暖、风机),降低猪舍氨气浓度,减少呼吸道黏膜刺激;

- 媒介防控:定期灭鼠、灭蚊蝇,避免媒介生物携带病原传播。

- 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猪群“自身抵抗力”

良好的饲养管理可降低应激对猪群免疫力的影响,从源头减少PRDC发生:

- 控制密度:生长育肥猪每头占地面积不低于0.8-1.2㎡(根据体重调整),避免高密度饲养导致猪群争抢饲料、空气污浊;

- 营养保障:饲料中添加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维生素A、C、E)、微量元素(硒、锌),或补充益生菌、酶制剂,改善猪群肠道健康与免疫力;严禁使用霉变饲料,必要时添加脱霉剂,防止霉菌毒素损伤免疫系统;

- 减少应激:断奶过程逐步过渡(先断奶后分群),转群时避免强弱混养,冬春季节保持猪舍温湿度稳定(温度20-26℃,湿度60%-70%),避免温差骤变引发应激。

- 精准治疗:早发现、早干预,减少病情恶化

当猪群出现疑似PRDC症状时,需快速诊断、精准用药,避免病情蔓延:

快速诊断:采集病猪肺脏、淋巴结等样本,送实验室检测,明确感染的病原种类(病毒+细菌),避免盲目用药;

对症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可使用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左旋咪唑)辅助提升猪群免疫力;针对继发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头孢噻呋等),通过肌肉注射或饲料/饮水添加给药,连续用药5-7天,彻底控制细菌感染;

- 全群防控:对同群未发病猪只,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与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性用药,同时加强猪舍消毒,防止病原扩散。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防控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持续关注病原变异动态,不断优化免疫与管理策略。只有将“针对多病原的精准防控”与“提升猪群自身抵抗力”相结合,才能有效降低PRDC的发生概率,减少其对养猪业的危害,保障猪场稳定效益。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