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腹泻综合征:病原多样性与防控策略
猪腹泻综合征是养猪业中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集群,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单独或混合感染,叠加环境应激、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引发的综合性腹泻问题。该病在各日龄猪群中均有发生,尤其对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危害最甚——新生仔猪感染后常因急性脱水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断奶仔猪则因腹泻导致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下降,直接影响养殖效益。厘清其病原多样性特征,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是降低该病危害的核心。
猪腹泻综合征的核心难点在于“病原种类繁多、致病机制各异”,不同病原在感染日龄、临床症状上存在差异,且常形成“混合感染”加剧病情,主要病原可分为三大类:
病毒类病原:新生仔猪腹泻的主要“元凶”
病毒是引发仔猪急性腹泻的首要因素,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点,常见类型包括: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最主要的致病毒株之一,可感染各日龄猪只,但10日龄内新生仔猪感染后死亡率超90%,临床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呕吐、脱水,粪便呈黄色或灰色,无特殊异味;该病毒传播力极强,可通过粪便、呕吐物经消化道快速扩散,规模化猪场一旦传入,易在短时间内爆发疫情。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与PEDV症状相似,但多在冬春寒冷季节高发,新生仔猪(1-2周龄内)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感染后多呈隐性或轻微腹泻,可作为病毒携带者持续排毒;近年来,TGEV常与PEDV混合感染,导致病情更复杂。
猪轮状病毒(RV):主要感染1-8周龄仔猪,尤其对2-4周龄断奶仔猪危害较大,临床症状以黄色或白色糊状腹泻为主,死亡率低于PEDV和TGEV,但易导致仔猪生长停滞;病毒可通过粪便污染饲料、饮水传播,且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强(低温下可存活数月)。
细菌类病原:条件性致病,常继发感染
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当猪群因应激(如断奶、转群)、免疫力下降或病毒感染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时,细菌会大量繁殖引发腹泻,常见类型包括:
- 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新生仔猪(1-7日龄)和断奶仔猪的常见病原,可分为“黄痢”(新生仔猪急性黄色水样腹泻)和“白痢”(断奶仔猪白色糊状腹泻);细菌通过黏附肠道黏膜,分泌毒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 猪魏氏梭菌(C型):主要感染1-3日龄新生仔猪,引发“仔猪红痢”,临床表现为急性血性腹泻(粪便带血)、腹部膨胀,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死亡率极高;该菌可形成芽孢,在土壤、粪便中存活数年,常规消毒难以彻底清除。
- 猪沙门氏菌:多见于2-4月龄生长猪,引发“仔猪副伤寒”,表现为慢性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或灰褐色,带黏液或血丝)、体温升高、消瘦,虽死亡率较低,但易导致猪只生长迟缓,且该菌可通过污染猪肉感染人类,存在公共卫生风险。
- 寄生虫类病原:慢性腹泻的潜在“诱因”
寄生虫感染多引发慢性腹泻,常被忽视但长期影响猪群健康,常见类型包括:
- 猪球虫(如艾美耳球虫、等孢球虫):主要感染7-21日龄仔猪,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高发,临床表现为黄色或灰白色糊状腹泻,病程较长(1-2周),虽死亡率低,但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生长缓慢;虫卵可通过粪便污染环境,在土壤中存活数月,且对常规消毒剂不敏感。
- 猪蛔虫、食道口线虫:多见于3月龄以上生长猪,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时损伤肠道黏膜,引发慢性腹泻、腹痛,同时与宿主争夺营养,导致猪只消瘦、被毛粗乱,降低饲料转化率。
从流行特点看,猪腹泻综合征具有“季节相关性”和“日龄差异性”:冬春寒冷季节(11月至次年3月)因猪舍通风不良、湿度高,病毒类腹泻(PEDV、TGEV)高发;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则易爆发细菌类腹泻(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和寄生虫腹泻(球虫);新生仔猪(1-2周龄)以病毒和魏氏梭菌感染为主,断奶仔猪(3-4周龄)以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感染为主,生长猪则多因寄生虫或沙门氏菌引发慢性腹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