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良种肉牛来说, 300 公斤骨架成型后进入育肥期,核心是通过科学管理保证营养供给、提升吸收效率,最终实现快速增重和脂肪沉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基础准备:驱虫 + 健胃

打通吸收通道

育肥前需先解决寄生虫干扰和消化功能问题,否则后续营养无法有效利用。

1.驱虫:清除体内外寄生虫

  • 时间:常规每年春秋各 1 次;南方因夏季潮湿,需额外补驱 1 次(育肥初期优先完成)。
  • 药物:常用伊维菌素(驱线虫、体外寄生虫)+ 丙硫米唑(驱绦虫、吸虫),按药品规格使用(严格避免过量中毒)。
  • 目的:寄生虫会争夺营养、损伤肠道,驱虫后可提升饲料转化率。

2.健胃:增强瘤胃消化功能

  • 频率:建议每月 1 次,贯穿整个育肥期。
  • 方法:人工盐拌料或饮水(每头 70-100 克 / 次);或使用商品化健胃添加剂,如微生态,改善菌群活性。
  • 目的:强化瘤胃对粗饲料、精饲料的消化能力,避免 “吃得多、吸收少”。

二、饲养管理:减少能量浪费

聚焦增重

育肥核心是 “少消耗、多沉积”,通过管理减少能量损耗。

  • 饲喂方式:采用栓饲(固定拴养),限制肉牛过多运动(仅保留少量活动空间),避免能量因运动消耗,集中用于增重和脂肪沉积。
  • 环境控制:保持圈舍干燥、通风,避免冷热应激(高温时遮阳降温,低温时保暖),应激会导致能量消耗增加、采食量下降。

三、营养供给:精准调整配方

高能量 + 控蛋白

300 公斤后骨架肌肉生长速率下降,需减少蛋白供给、提高能量饲料比例,促进脂肪沉积;同时兼顾瘤胃健康。

1.基础饲料配方(精料)

参考配方:玉米 62%(高能量来源)、麦麸 9%(通肠顺便)、豆粕 22%(提供必需蛋白,比例低于成长期)、小苏打 1%(中和胃酸)、预混料 6%(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2.粗饲料搭配与注意事项

  • 可搭配青贮、酒糟、豆腐渣等粗饲料(降低成本,丰富营养),但需增加小苏打用量(根据粗料酸度调整,通常不超过 2%),避免高精料 + 酸性粗料导致瘤胃酸中毒(表现为食欲下降、腹泻,严重影响吸收)。
  • 精粗比例随育肥阶段调整(见步骤四),保证瘤胃正常发酵。

四、育肥周期与阶段划分:分阶段

优化营养

整个育肥周期 8-10 个月,分 “增重期” 和 “肉质改善期”,精准调整精粗比:

1.前期(4-6 个月,增重期)

  • 目标:快速增重,兼顾肌肉和少量脂肪沉积。
  • 精粗比 6:4(精料占比 60%,粗料 40%),保证能量的同时,保留一定粗料刺激瘤胃蠕动,避免消化紊乱。

2.后期(2-4 个月,肉质改善期)

  • 目标:增加脂肪沉积,改善肉质(嫩度、大理石花纹)。
  • 精粗比 7:3(精料占比提升至 70%),通过高能量饲料(玉米为主)加速脂肪沉积,此时肉牛消化功能已适应高精料,可稳定吸收。

关键效果参考:

以西门塔尔杂交 3-4 代为例(遗传性能优良),通过上述管理,日增重可达到 3.8-4 斤,满足优质肉牛出栏标准。

核心逻辑:先通过驱虫健胃扫清吸收障碍,再通过 “少动 + 高能量饲料” 减少消耗、增加沉积,最后分阶段调整营养比例,匹配肉牛不同育肥阶段的需求。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