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出生重取决于母牛妊娠期的饲养水平:若孕期营养充足,胎儿发育良好,出生时体重较重,后期增重潜力也更大。断奶重则与母牛哺乳期的奶水质量相关:哺乳期营养充足的牛犊,断奶时体重更大,而前期的良好培育是后期体重增长的基础。那么,如何保持母牛良好的繁殖性能?
一
精准营养管理:为繁殖提供物质基础
营养是影响母牛繁殖性能的核心因素,需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精准供给:
1.空怀期
重点恢复体况(目标体况评分≥ 5分;标准为9分制),避免过瘦或过肥。供给优质牧草 + 精料。具体参数如下:
能量:水平适中;
蛋白质:对于体况恢复期母牛,推荐蛋白12%左右;体况良好者控制在10-11%,防止能-氮过剩导致脂肪堆积、影响后期繁殖。补充钙、磷、硒及维生素A、E(维生素E不足易导致排卵异常,硒缺乏可能引发胚胎早期死亡)。
2.妊娠期
前期(前6个月):传统的母牛养殖户认为保证基础营养即可,避免过量饲喂导致胎儿过大;但是,最新研究显示,怀孕早期是胎盘发育和器官形成关键期,母体营养不足会影响胎盘供能与胎儿长远健康,这就是“胎儿起始编程”(fetal programming)效应。因此,前期应为胎盘和器官发育提供稳定、成分平衡的蛋白-能量补充,而非简单“基础”。
妊娠中后期:应提高能量与蛋白水平,但要避免急剧增加体况;
后期(后3个月,胎儿增重最快):需提高能量:在妊娠最后45天提供高能量密度饲粮(满足≥100% NEm 要求),能够显著提升犊牛出生重、免疫因子(如IL2、IL4、水解氧化酶SOD、T-AOC)水平,同时降低皮质醇和氧化应激指标(如丙二醛MDA)。
提高蛋白质水平:提高RUP(过瘤胃蛋白)比例至蛋白总量的40%以上,支持胎儿与胎盘合成,防止血液中的尿素氮升高。
增加钙、磷供给(预防产后瘫痪),但需控制体况(避免过肥导致难产或发情延迟)。
3.哺乳期
产后1-2个月是泌乳高峰期,需高能量、高蛋白质饲料(蛋白质:蛋白控制在14-15%较为合理,高蛋白反而造成瘤胃负担或降低利用率。并保证充足饮水(泌乳需水量大);避免营养不足导致产后发情延迟(目标产后60-90天发情)。
母牛用料选择:推荐母牛专用预混料(牧场采购时,重点关注铜、锌、碘等微量元素的可利用率)。
随着繁殖母牛在饲养中的体况变化,使用预混料可灵活变化搭配比例。针对国内南方地区饲草缺乏的现状,在牧草(如干玉米秸秆)粗蛋白低时,应添加含较高UIP(20–50%)的精补料,如玉米DDGS,可有效提高哺乳期体况恢复速度、缩短产后间隔、提升妊娠率。
二
科学繁殖管理:提高配种效率与受胎率
1.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
发情鉴定:通过观察母牛 “静立反射”(接受爬跨)、外阴红肿流粘液等行为,结合试情公牛或发情监测设备(如计步器)精准判断发情。此外,最新技术还包括体温监测(发情期宫颈温度可上升0.2–0.4℃);激素套环或ELISA试纸检测LH峰值。
适时配种:最佳配种时间为静立反射出现后10–14 h,对于短发情(≤12 h)牛群,可在出现静立后10 h和14 h两次AI。
2.配种方式选择:
人工授精:选用经过遗传评估的优质冻精,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解冻温度、输精部位等),可显著提高受胎率并优化后代品质。人工放精公牛冻精包数不超过3000剂/年(按一次配种2剂计算)。
自然交配:需保证公牛健康,避免过度配种。健康公牛自然交配年服务能力应为25~40头母牛/年,视管理与体况而定。青年种公牛建议不超过25头,成熟公牛可达40头。
3.缩短产犊间隔:通过营养调控,如犊牛早期断奶,减少母牛哺乳期负担,早日恢复体况。实现目标产犊间隔12-13个月(产后60-90天配种)。
三
严格健康管理:预防繁殖障碍
1.疾病防控
定期接种疫苗:如布病、口蹄疫等;除疫苗外,务必定期检测布病抗体,对阳性牛立即隔离并淘汰,保障群体健康。杜绝传染性繁殖疾病(布病会导致流产、不孕)。
预防子宫炎:产后及时清理恶露。保持产房清洁,难产助产时严格消毒;对患子宫炎的母牛,及时用抗生素冲洗治疗,避免转为慢性不孕。具体操作为产后12–24h内可注射缩宫素,48–72h内首冲;对于产后子宫炎,首选含氨苄西林+甲硝唑的宫内冲洗液,冲洗次数3次/周,连用2–3周)。
驱虫:避开繁殖母牛配种和临产前后时间,通产在怀孕中期进行。在实践中,针对技术成熟的牧场,在怀孕早期(30~~90天)或中期(120~~180天)均可驱虫,但必须选用低毒高安全性的药物,避免对胎儿产生影响。
针对技术不成熟的牧场,建议在妊娠5–6月进行常规驱虫,哺乳期4–6周后再二次驱虫,以避开胚胎着床和高泌乳期。
2.产后护理
产后1-3天密切观察母牛状态(体温、食欲、恶露),提供温热麸皮盐水(补充能量和电解质),促进体力恢复。
产后1周内逐步增加精料,避免突然加料导致消化不良或犊牛因采食过多的奶水而拉稀。
四
优化环境管理:减少应激影响
应激管理:冷热、拥挤、噪音等会通过抑制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导致发情紊乱、排卵异常。
•圈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比如, 夏季:干湿球温度计的黑球温度≤25℃;冬季:风寒指数>–10℃,同时结合风速、湿度等参数,进行分区管理。
•避免密度过高;比如,成年母牛每头占地面积≥10㎡,减少群体争斗应激。
•提供充足运动空间:传统观念认为,每天至少1-2小时户外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和发情。但是,鉴于国内的地理现状, “每日户外运动1-2小时”在南方湿热或北方严寒时难以实施。
运动建议应视天气与场地条件灵活调整,重点在于减少长期卧躺、增强循环,不拘泥时间长度。运动场应设轮换区,按30天轮作1次并配合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每次运动后保证牛体干燥再入舍。
在群体繁殖或同步策略(如同步发情或集中配种)实施时,更严格控制密度及应激,并合理安排 AI 操作流程。
五
合理选育与淘汰:提升群体繁殖潜力
•留种选择:优先保留发情规律、受胎率高、产犊间隔短、无难产史的母牛,结合系谱选择繁殖性能优良的个体。对初产母牛,应在首次断奶后评估其母性、奶量与体况恢复状况,决定是否留种,避免草率保留低效母牛。
•淘汰标准:连续3次配种不受胎:连续3次不孕前,建议进行一次系统生殖检查+体况评估+激素水平测定,再决定淘汰。
产犊间隔超过15个月:应先评估其体况恢复、泌乳性能和受胎情况后,再决定淘汰。
反复患繁殖疾病的母牛:及时淘汰,避免资源浪费。
通过以上措施,可从根本上保障母牛的繁殖机能,实现 “年年发情、岁岁产犊” 的良性循环,为养殖效益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