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期的几个私信中,有几位读者都提到了产房的问题,其中产房仔猪的存活率始终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一方面直接涉及到猪场的成本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产房相关人员的直接绩效指标。尤其是一些出生状况非常好的仔猪,转眼间就可能因为母猪的一个转身、一次躺卧而夭折。对于中等母猪规模的猪场来说,受技术力量薄弱、产房基础设施不足、管理流程不够精细等影响,产房仔猪被压死的问题尤为突出。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如何从硬件、管理到团队激励等多个维度,将仔猪被压死的风险降到最低。

产房仔猪的死淘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弱仔、饿死、冻死、病死等,但被母猪压死始终是造成产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1,占比极高: 综合多项研究数据分析,在哺乳仔猪的各类死亡原因中,被母猪压死的比例占据了惊人的28%至80% 。有调研显示,在一些管理较为粗放的猪场,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一项针对全国规模猪场的走访调查发现,在当前高产母猪普及的背景下,压死是产房仔猪死淘的第一大原因,占比高达35%左右 。另一项数据显示,在所有农场中,被母猪压死的仔猪占总死亡数的58.7% 。这意味着,我们产房损失的仔猪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是被母猪“误杀”的。
2,关键危险期: 仔猪被压死并非在整个哺乳期均匀发生,而是高度集中在产后7日龄内,尤其是产后3天内 。数据显示,产后三日龄内发生的仔猪死淘占整体仔猪死淘的近50%,而这三天内被压死的仔猪又占到所有压死案例的高达80% 。此外,夜间是压死发生的高峰时段,占比可达60% 。
3,季节性波动: 压死现象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数据显示,夏季是仔猪被压死事故率最高的季节,高达16.85%,远高于春季(6.25%)、秋季(5.77%)和冬季(6.58%) 。这主要是因为夏季高温导致母猪烦躁不安,频繁起卧饮水,同时高温也使仔猪活力下降,躲避不及 。
对500头母猪的中等规模猪场而言,按哺乳期仔猪平均损失率8%、压死占比65%、窝健仔数10头计算,一张产床一年压死损失达1430元,全场年损失超过14万元!
这些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防控压死,是提升产房成绩最直接、最有效的突破口。 每多救活一头被压的仔猪,都是纯利润的增加。如果我们能将压死率降低一半,整个猪场的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将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这个问题最高级别的重视。

1,死淘时间轴线
(1)0-24小时:弱仔(初生重<1kg)、低温(直肠温<37℃)、初乳不足导致的死亡占比30%
(2)24-72小时:压死高峰(占压死总数55%)、细菌性腹泻初发
(3)3-7天:腹泻爆发(大肠杆菌感染)、关节感染(链球菌)
(4)7-21天:呼吸道疾病(支原体)、压死二次高峰(仔猪活动增加)
2,压死特征
(1)时间分布:夜间0:00-6:00时段占全天压死70%,与人员巡查频率低直接相关
(2)胎次规律:1胎母猪(母性差)和≥5胎母猪(行动迟缓)压死率比2-4胎高40%
(3)高危栏位:传统定位栏改造的产床(宽度<60cm)、漏缝板间隙>1.1cm(易卡蹄)、保温箱与母猪区距离>1.5米的栏位风险倍增

要解决问题,必先深究其根源。仔猪被压死,表面看是母猪的“错”,实则是母猪、仔猪、环境、设施和管理五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母猪因素
(1)健康问题: 患有乳房炎、子宫炎的母猪因身体疼痛而拒绝哺乳,或因高烧而烦躁不安,频繁起卧 。肢蹄病(如关节炎、蹄裂)导致母猪站立或躺下时动作笨拙、缓慢,无法控制身体,容易直接压到身边的仔猪 。
(2)泌乳能力差: 产后无乳或奶水不足,仔猪因饥饿而频繁纠缠、拱咬母猪乳房,导致母猪被激怒或躲避而突然改变姿势,引发压死 。(常与母猪料的营养设计,采食量,以及饲喂流程相关)
(3)营养失当:背膘<14mm的母猪泌乳不足,仔猪频繁拱撞乳房引发烦躁;背膘>22mm的母猪笨拙且躺卧冲击力大。
(4)肢蹄问题(蹄裂、关节炎)导致母猪起卧频率增加2-3倍,据统计,患肢蹄病母猪所在产床压死率比正常高35%。
(5)饥饿或口渴: 产后限饲或供水不足,会导致母猪因饥饿或口渴而频繁站起寻找料、水,增加了压死仔猪的几率 。
(6)母性差与疲劳:母性评分低(≥3分/5分制)的母猪在起卧时动作迅猛,不给仔猪逃避时间。研究表明,母性评分每降低1分,压死风险增加25%。而经历长时间分娩的母猪,产后极度疲劳,躺下时会“轰然倒塌”,根本无力顾及周围的仔猪 。
????母猪母性行为评分标准
(综合分娩、哺乳、护仔行为简化制定)
| 评分 | 分娩行为 | 哺乳行为 | 护仔行为 | 健康互动 | 
| 5分 | 产程≤3h,主动舔干黏液 | 昼夜放乳≥28次,无压仔驱赶 | 寒冷时蜷缩覆盖仔猪,警惕危险 | 无炎症,体温<39.5℃ | 
| 4分 | 产程3-4h,部分舔干黏液 | 放乳20-25次,偶有起身调整 | 被动接受仔猪依偎,中等警觉 | 轻微炎症,3天内恢复 | 
| 3分 | 产程4-5h,需人工辅助清理 | 放乳15-20次,哺乳后半程烦躁 | 无主动保暖,低警觉性 | 反复感染但可控 | 
| 2分 | 产程>6h,不清理仔猪 | 放乳≤15次,频繁踩踏仔猪 | 挤压仔猪或远离保温区 | 持续高烧>40℃ | 
| 1分 | 难产死胎≥3头,拒绝接触仔猪 | 拒绝哺乳,攻击仔猪 | 无视仔猪危险,环境污浊 | 严重子宫炎/乳房炎 | 
【操作规范】
Ø 评估时段:产后24h、第7天、断奶前3天各评1次,取平均分
Ø 淘汰阈值:连续两胎评分≤2分,或攻击仔猪≥2次直接淘汰;
Ø 母性关联:评分为5分的母猪,仔猪断奶成活率提高15%以上。
2,仔猪因素
(1)活力差: 出生体重轻(低于1.0kg)的仔猪,天生体质弱、活力差 。出生后体温过低的仔猪,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无法在母猪躺下时迅速躲开 。
(2)初乳摄入不足: 未能及时、足量吃到初乳的仔猪,血糖低,能量储备不足,表现为昏昏欲睡,对危险的感知和反应能力都大大降低 。
(3)脐带过长: 过长的脐带容易在母猪活动时被缠绕、拉扯,导致仔猪无法及时逃离危险区域 。
(4)低温诱因:当仔猪直肠温度<37℃时,会本能贴近母猪取暖,此时母猪突然起立极易造成压死。
3,环境因素
(1)温度失衡:产房温度过高(如夏季超过30℃),母猪会表现出严重热应激,烦躁不安,而仔猪则会为寻找凉爽地方而紧贴母猪腹部,增加了被压的风险 。反之,温度过低(产后1周<32℃),仔猪会挤在母猪身下取暖,同样危险。
(2)噪音与惊扰: 产房内突然的、巨大的噪音(如金属撞击声、人员大声喧哗)会惊吓到母猪,使其突然跳起或躺下,造成意外 。
(3)地面湿滑: 潮湿、光滑的水泥地面或产床地板,导致母猪躺下时打滑,无法缓慢卧倒,也让仔猪在躲避时脚下无力,容易滑倒。
(4)光照不足:夜间光照<50lux(相当于1盏5WLED灯/10㎡)时,员工难以发现压仔征兆
4,设施与管理因素
(1)产床设计不合理: 防压杆是防止压死的核心部件,但如果安装过高、过低或未根据母猪体型及时调节,就会形同虚设 。传统限位栏空间狭窄,虽然限制了母猪,但也可能导致其转身困难,躺卧动作更具危险性 。宽度<60cm限制母猪转身空间,未安装防压杆或失效的产床压死率高3倍。
(2)夜间无人值守: 如前所述,夜间是压死高发期。如果缺乏夜间巡查制度,大量压死事故都将悄无声息地发生 。
(3)员工责任心与技能缺失: 员工防压意识不强,对母猪起卧前的征兆(如哼叫、刨地)不敏感;接产操作不规范,未能及时处理弱仔和保证初乳;
(4)巡栏制度缺失:80%的中小猪场无专人夜间巡栏。
(5)操作不规范:未实施分批哺乳(弱小仔猪单独补奶)、未剪犬齿(疼痛引发尖叫刺激母猪)
(6)数据断链:未记录压死母猪耳号、时间,无法识别高危个体

知道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降低压死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母猪、仔猪、环境四个方面同时着手。
1,硬件设施的低成本优化与改造
对于中小猪场而言,全面更换产床成本高昂。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低成本的改造,显著提升现有设施的防压性能。
【核心改造:防压杆升级】
(1)功能: 防压杆(或称护仔栏)的作用是强制母猪缓慢躺下,为仔猪提供一个宝贵的逃生空间和时间。
(2)调节标准:这是重中之重!防压杆(直径≥3cm钢管)的离地高度应根据母猪腹部大小进行调节,一般在20-25厘米之间,一端固定,另一端在活动槽上下移动。标准是:母猪站立时,防压杆不能妨碍仔猪吃奶;母猪躺下时,防压杆能先于母猪身体接触地面,起到支撑缓冲作用。母猪上产床后和分娩后,都应检查并调节一次。给仔猪留出5-8秒逃生时间,降低压死率80%

(3)自主升级: 如果现有产床的防压杆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自己动手。使用 厚度不低于2.0mm的镀锌钢管 ,焊接或用U型螺栓固定可调节的防压杆。还可以参考“倾斜墙壁”的设计理念 ,在母猪侧卧区域的下方加装一块倾斜的板材,防止仔猪被挤在墙角。改造费用仅80元/栏。
【地面防滑与仔猪保温】
(1)母猪区: 在母猪后驱站立和躺卧的区域,可以铺设橡胶防滑垫,或在每次冲洗后撒上 防滑粉(如磷酸氢钙) ,增加摩擦力。
(2)仔猪区: 保温箱是仔猪的“生命港湾” 。必须确保保温箱内有正常工作的保温灯或电热板,温度保持在32-35℃。地面铺上干燥的垫料(如木屑、碎稻草)或麻袋片,既能保温又能吸湿,还能让仔猪在躲避时有更好的抓地力。
【保温区优化】:红外灯悬挂于保温箱正上方,高度距地面50cm(冬季)-70cm(夏季),确保仔猪躺卧区温度恒定在32-34℃(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
【低成本警报】:在母猪上方悬挂废旧编织袋制作的“警示帘”,当母猪突然起身时帘布摆动可驱散仔猪,成本几乎为零。
【智能预警的探索】
虽然目前低成本的红外防压警报系统尚未普及,且安装调试需要专业知识,但这个理念值得我们关注。其原理是通过红外传感器监测母猪的异常躺卧行为,并触发声光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干预。有技术能力的猪场可以尝试探索,但对大多数中小猪场而言,“人防”远比“技防”更现实、更重要。
2,母猪的全周期精细化管理
(1)产前: 攻胎期要控制好母猪膘情,避免过肥导致行动笨拙。母猪上产床前,彻底清洗消毒,提前2-3天让其适应新环境,减少应激。
(2)产中: 接产人员的全程监护是防止产时压死的关键。仔猪出生后,立即用干毛巾或干燥粉擦干身体,断脐(留3-5厘米),消毒,然后迅速放入保温箱。待母猪分娩完毕,再将所有仔猪放回母猪身边吃奶。
(3)产后: 密切关注母猪的健康状况,特别是产后三天。检查乳房是否有红肿热痛,观察采食量和饮水情况。确保母猪料槽和饮水器清洁、畅通。对于泌乳不足的母猪,要及时采取催奶措施(如注射催产素、按摩乳房)或进行仔猪寄养。
(4)操作SOP(每日必做)
- 接班时(7:00/19:00):检查防压杆活动是否灵活(手推测试),清除栏内尖锐物
 - 哺乳监护(每小时):产后72小时内实施“三声尖叫法”——听到仔猪连续尖叫≥3声,立即查看
 - 夜巡重点(0:00-6:00):使用强光手电照射母猪臀部,驱赶躺卧仔猪至保温箱,每2小时1次
 - 高危标记:对母性差(≥3分)、肢蹄病母猪系红绳标记,增加巡查至每小时1次
 
3,仔猪的“出生前三日”特护方案
产后72小时是决定仔猪生死的关键期,必须给予最高级别的护理。
(1)保温是生命线: 反复强调保温的重要性。失温是仔猪活力下降、被压死的首要诱因。除了保温箱,还可以给弱小的仔猪涂抹“猪油”或专用保温剂。
(2)保证初乳摄入: “生命在于吃好第一口奶” 。必须确保所有仔猪在出生后6小时内吃到足量初乳。对于窝产仔数多的(超过14头),必须采取分批哺乳的措施:将体格健壮的仔猪先移入保温箱,让弱小仔猪优先吃奶15-20分钟,然后再交换。此操作在产后24小时内应进行2-3次。
(3)弱仔的“特护”: 对于体重过轻、活力过差的仔猪,应设立“特护区”(可以就是一个温暖、干燥的纸箱),单独饲喂(使用奶瓶或胃管补充代乳品),待其恢复活力后再放回母猪身边。
4,环境舒适度的营造
(1)温度双区控制: 产房管理的精髓在于“母猪凉爽,仔猪温暖”。母猪区域的理想温度是18-22℃,可以通过滴水、湿帘等方式为母猪头部降温。而仔猪活动区的温度则要通过保温设备维持在30℃以上。
(2)保持安静与干燥: 尽量减少产房内的噪音和人员走动。饲喂、清粪等操作要轻柔。保持地面干燥,及时清理粪尿,不仅能防滑,还能减少病原菌滋生。
5,数据指标(每周复盘)
(1)核心指标:压死率(压死头数/活产仔数)×100%,目标<3%
(2)过程指标:夜巡响应时间(尖叫到处理≤90秒)、保温箱温度达标率(≥95%)
(3)母猪档案:记录每头压死母猪耳号、胎次、发生时间,识别前20%高危个体

再好的设备和流程,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一个有责任心、有干劲的产房团队,是降低压死率的根本保障。
1,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
(1)明确核心指标(KPI): 将 “哺乳仔猪成活率” 或“窝均断奶健仔数” 作为产房团队最核心的考核指标。
(2)设定科学基准线: 根据猪场自身历史数据和行业平均水平,设定一个合理的成活率基准。例如,可以设定90%或93%为合格线 。
2,设计阶梯式奖罚机制
一个好的激励方案,能把员工的个人利益和猪场的效益紧密捆绑。搜索结果中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方案 。我们可以设计如下:
(1)阶梯式奖励:
(2)合格奖: 哺乳成活率达到基准线(如93%),团队或个人获得基础奖金。
(3)超越奖: 成活率在93%-95%之间,超出基准线的部分,每多成活一头,奖励10元 。
(4)卓越奖: 成活率达到95%以上,超出基准线的部分,每多成活一头,奖励提升至20元 。
明确的处罚:
(1)成活率低于基准线,每多死亡一头(非病理淘汰),罚款10元 。可以考虑设置非对称奖罚,如“奖10罚20” 或 “提高1%奖1元,降低1%罚5元” ,以强化责任意识。
(2)重大责任事故条款: 在合同中明确,因明显失职(如夜间脱岗、防压杆长期不调等)导致整窝或多头仔猪被压死的,属于重大责任事故,需承担更高额的经济赔偿,甚至与岗位去留挂钩 。
3,责任到人与团队协作
将产房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每名饲养员负责固定数量的产床,其绩效与所负责产床的成绩直接挂钩。
同时设立团队整体成活率目标,达成后全员享有团队奖金,以此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分享经验,而不是各扫门前雪。
4,持续的培训与赋能
定期组织培训,讲解防压死的原理、操作要点,分享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
表彰“防压标兵”,让优秀员工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营造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
5,可视化看板
产房入口设置红黄绿灯预警看板:
- 绿灯(压死率≤3%):正常巡查
 - 黄灯(3%-5%):增加1倍巡栏频次
 - 红灯(>5%):启动应急方案,主管驻场
 


如果您的猪场正被仔猪压死问题所困扰,请立即行动起来,从以下五件最重要、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事情做起:
1,实施产后72小时不间断值守: 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夜间巡查,至少每2小时一次。听到仔猪尖锐、持续的惨叫声,就是被压的信号,要第一时间去解救。
2,逐一检查并调好每一根防压杆: 这是零成本、高回报的动作。确保防压杆高度在20-25厘米,能有效起到缓冲作用。
3,为每窝仔猪建好一个“温暖干燥的窝”: 检查所有保温灯和电热板,确保温度达标。铺上干净的垫料,给仔猪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4,亲手确保每头仔猪吃上初乳: 监督并辅助弱仔吃奶,对多产窝次实行分批哺乳。这是提升仔猪活力的根本。
5,启动一个最简单的奖励计划: 不用复杂的公式,就从“本月比上月多断奶一头健康的仔猪,奖励XX元”开始。让员工看到,他们的努力能直接带来回报。
表:7天快速行动清单
| 日期 | 关键动作 | 具体执行标准 | 责任人 | 完成打钩 | 备注/问题记录 | 
| Day1 | 盘点产床硬件 | 1,逐栏检查防压杆、保温灯、漏缝间隙2,缺件清单填写《采购单》(预算80元/栏) | 场长+维修工 | □ | 缺件栏位编号: | 
| Day2 | 全员微课15 min | 主题《压死的3个瞬间》- 母猪躺卧瞬间- 母猪翻身瞬间- 母猪起坐瞬间 | 技术主管 | □ | 培训签到:人 | 
| Day3 | 夜班巡栏试运行 | 时段:22:00–06:00,每2 h一轮工具:手电筒+《夜班记录表》 | 夜班保育员 | □ | 压死/尖叫/低温次数: | 
| Day4 | 标记高危母猪 | 母性评分≥3分的母猪:在颈部系红绳并插红牌(胎次/评分) | 接产员 | □ | 红绳母猪数:头 | 
| Day5 | 校准保温环境 | 1,保温箱内放电子温度计2,调整红外灯高度→箱内32 ℃、箱口28 ℃ | 夜班保育员 | □ | 实测温度:℃ | 
| Day6 | 数据复盘 | 1,汇总Day3–5压死数据2,调整巡栏频次或重点栏位 | 场长+夜班 | □ | 调整内容: | 
| Day7 | 站班会10 min | 公布首周压死率变化表扬优秀个人/提出下周目标 | 场长 | □ | 本周压死率:% | 
结语
压死本质上是一种 “可管理的非疫病损失”,中小猪场通过关键设备改造(防压杆)、夜间巡护强化、数据驱动复盘,完全有能力在1个月内将压死率从8%降至3%以下。
展望未来,将压死数据接入猪场管理系统,与断奶重(>6.5kg)、PSY(>25头)联动分析,可形成持续改进闭环。随着传感技术成本下降,智能化防压将成为中小猪场的标配。
【版权声明】来源:知岩片语512。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