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猪群接种口蹄疫疫苗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但不少养殖户反映,接种后猪群出现不采食、呕吐、拉稀甚至死亡等问题。其实,这些情况并非全是疫苗本身的反应,更多是由于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失衡所致。因此,接种口蹄疫疫苗前,做好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要重视疫苗前的准备?

口蹄疫疫苗是灭活苗,其原理是通过引入“毒素”刺激猪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若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体内存在隐性感染的细菌、病毒(如猪瘟病毒、气喘病病原体等),只是靠着临界值的抗体与病原体维持平衡,此时接种疫苗会导致免疫系统“分兵”应对疫苗刺激,原有平衡被打破,隐性病原趁机反扑,引发疾病。

例如,同样感染口蹄疫,接种过猪瘟疫苗的猪场大猪死亡率低,而未接种的猪场大猪大量死亡,根源就在于后者猪群隐性携带猪瘟病毒,疫苗接种成为了“诱因”。因此,消除亚健康是降低疫苗后发病风险的核心。

二、疫苗接种前的具体准备措施

1. 评估猪群健康状态,针对性处理隐性疾病

- 猪瘟抗体不足:若猪群上次接种猪瘟疫苗已超过3个月,建议先补打猪瘟疫苗,间隔7天后再接种口蹄疫疫苗,避免猪瘟病毒隐性感染引发风险。

- 气喘病问题:若猪场存在较严重的气喘病,需先集中治疗7天,待症状缓解后再接种疫苗,减少呼吸道病原的反扑可能。

- 大猪隐性病原防控:猪只越大,携带隐性病原(如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钩端螺旋体等血液原虫,以及各类细菌、病毒)的概率越高。建议在接种前1周,饲料中添加针对性药物(如抗血液原虫药、广谱抗生素等),降低病原载量。

2. 加强日常管理,提升猪群基础免疫力

- 做好生物安全:定期对猪舍、用具消毒,减少环境中病原数量;避免外来车辆、人员带入病原体,降低隐性感染风险。

- 改善饲养条件:保证猪舍通风良好、干燥卫生、温度适宜,减少应激对猪群免疫力的影响;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等,提升机体抵抗力。

三、疫苗接种后的应急处理

若接种后猪群出现轻微反应或发病,需及时采取措施:

- 局部护理:若出现口腔、蹄部溃疡,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处,再涂抹1%-2%龙胆紫液;或用明矾、黄连、硼砂等混合粉剂撒于患处,促进愈合。

- 控制继发感染:饲料中添加黄连解毒散+阿莫西林(或氟苯尼考),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减少应激和细菌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

- 紧急处置:若怀疑发生口蹄疫,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封锁现场,严格消毒;病猪隔离护理,重症猪按规定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接种口蹄疫疫苗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而疫苗前的准备工作——消除亚健康、控制隐性病原,正是降低风险的关键。养猪人需根据猪群实际情况,针对性处理潜在问题,才能让疫苗真正发挥保护作用,减少损失。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