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只行为学:衡量瘤胃健康的关键行为参数

1.反刍次数与时间:正常牛只每天反刍6-8次,每次持续40-50分钟,早晚2次呈现反刍高峰;

2.咀嚼次数:正常牛只,每日咀嚼次数达25,000~30,000次。

二、牛只不反刍的危害分析

牛不反刍,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瘤胃坏死、酸中毒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育肥牛,需重视日常管理和早期干预。

三、牛不反刍的原因、症状、诊断以及应对措施

牛不反刍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功能异常表现,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从生理、饲养管理、疾病等方面综合分析。以下是常见原因及应对思路,供参考。

生理与消化系统方面

1.瘤胃积食(瘤胃扩张)

  • 原因:通常指食糜在瘤胃中发酵不良,pH轻度升高或下降。重点在于纤维不足、摄入过多精料或干草在胃内不能够充分湿润。
  • 症状:牛表现不安、拱背、呼吸困难,反刍停止,可能伴随嗳气减少或停止。
  • 诊断:左腹部膨大、触诊坚硬;听诊,可发现胃蠕动音可正常或稍弱。
  • 应对措施与建议:瘤胃积食时,传统的做法是灌服石蜡油(500-1000 毫升)缓泻,促进积食排出,但是这种粗暴的做法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在生产实践中,最佳的做法是根据体重精确计算(通常每百公斤体重20–30 mL)。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时间实践中,精料停喂不超过3 天;反刍恢复后,7–10 天内逐步恢复至正常配比。

2.瘤胃臌气(气胀:分为泡沫型胀气和无泡沫型胀气)

  • 原因:采食大量易发酵饲料(如新鲜苜蓿、带露水的青草),快速发酵产生大量的黏液泡沫;或同时存在霉变饲料,霉菌毒素抑制胃肠道蠕动,从而导致瘤胃内气体积聚无法排出。
  • 症状:左腹部明显鼓胀;牛张口呼吸、流涎,反刍和嗳气完全停止,严重时可能窒息。
  • 诊断:叩诊呈鼓音。
  • 应对措施与建议:对泡沫型胀气,可口服或使用消泡剂(如二甲基硅油片)灌胃,或在瘤胃中注入硫酸镁帮助破泡。对非泡沫型胀气,可经口腔用胃管排气,插管后若未能成功放气,应考虑穿刺排气术(左侧第 11–12根肋间行瘤胃穿刺针放气,每次留针数分钟)。

3.前胃弛缓(瘤胃运动减弱)

  • 原因:代谢性低钙、低钾、低镁、神经性(迷走神经反射减弱),可导致前胃运动麻痹(神经肌肉功能障碍);长期饲喂单一饲料;精料过多粗料不足,引起酸中毒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或突然更换饲料,导致瘤胃微生物菌群失调,消化功能下降。
  • 症状:食欲时好时坏;粪便干硬或稀软。在实际生产中,更应该注意慢性型表现,比如反复性轻度臌气、反刍咀嚼动作减少但无积食”。
  • 诊断:通过听诊,可发现反刍次数减少、无力,瘤胃蠕动音减弱;瘤胃酸中毒,则可通过瘤胃液pH、挥发性脂肪酸(VFA)成分及粪球数量评估。
  • 应对措施与建议:

代谢病相关的病因,如低血钙,应加入“静脉补钙”。

针对瘤胃酸中毒,补充碳酸氢钠或4%微生态制剂,促进瘤胃菌群恢复。

反刍刺激措施:建议补充使用“瘤胃动力剂”(如新斯的明、促胃肽)。

慢性前胃弛缓的处理建议中,可考虑“刺激反刍咀嚼”方法,如舔盐砖、少量干草刺激。

饲料与管理方案

1.饲料品质问题

  • 原因:饲喂霉变饲料、冰冻饲料或含有毒素的植物(如有毒野草),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导致反刍抑制。饲料中含有硝酸盐、硫化物、重金属(汞、铅)、内毒素等可能导致反刍停止的毒素。
  • 粗饲料缺乏或粉碎过细(如长期喂精料),破坏瘤胃正常发酵环境,影响反刍反射。
  • 诊断:推荐定期做饲料理化检测,包括pH、霉菌毒素含量、硝酸盐含量等。
  • 应对措施与建议:明确日粮中粗饲料(干草、青贮)应至少占干物质的 50–60%,NDF >30%。

2.饲喂不当

  • 原因:突然更换饲料品种、饲喂顺序混乱(如先喂精料后喂粗料),或空腹时大量采食精料(骤增精料量>1 kg/100 kgBW),导致瘤胃酸碱失衡(如酸中毒),抑制反刍。
  • 饮水不足或水质差,影响饲料软化和瘤胃内容物运转。
  • 应对措施与建议:

应先供给粗饲料,再逐步添加精料,保持瘤胃稳定。

更换青贮或干草时,可逐日增加 10–15% 用量;

根据牛体重,精料占比分阶段控制,总精料量不应突然增加超过20%。

保证干净充足的饮水。

3.环境与应激

  • 原因:天气突变、长途运输、圈舍拥挤、频繁转群等应激因素,导致牛神经内分泌紊乱,影响胃肠蠕动。例如冬季圈舍寒冷、夏季高温高湿(存栏密度过高可导致中暑性热应激),也可能导致牛食欲下降、反刍减少。
  • 应对措施与建议:

1. 热应激管理:夏季提供遮阳、通风、喷雾降温;维持THI < 72。

2. 社群管理:避免频繁转群,保持牛群稳定的社会结构,减少社会应激。

疾病方面

1.感染性疾病

原因:

  • 01传染病:原发病症(如口蹄疫、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巴氏杆菌病等,感染后发热、口腔或蹄部出现病变),继发表现常常是反刍停止。
  • 诊断:采用PCR、血清学检测,配合临床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 应对措施与建议:每6 个月一次全群驱虫,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氯硝柳胺等。(剂量参照说明书)。
  • 02寄生虫病:胃肠道线虫(如血矛线虫、蛔虫、吸虫)或肝片吸虫感染,破坏肠道黏

膜,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反刍减弱。

  • 诊断:肝功能检测、粪检浮选法或McMaster计数评估寄生虫负荷。
  • 应对措施与建议:每月定期驱虫(秋春各一次),并做粪便虫卵计数监测。

2.消化系统疾病

  • 原因:
  • 01胃肠炎: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胃肠炎症,表现为腹泻、腹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 02酮病(高产奶牛常见):能量代谢紊乱,血液中酮体升高,导致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常伴随体重下降、泌乳量降低。
  • 症状:产后早期发生的临床酮病,会导致食欲废绝和反刍中断,是高泌乳期奶牛管理重点。
  • 诊断标准:血液β-羟基丁酸(BHBA)>1.2 mmol/L为亚临床型;>3.0 mmol/L伴临床症状为临床型。
  • 应对措施与建议:静推10%葡萄糖溶液500 mL + 葡萄糖前体(丙酸钠)100–200 g。

3.其他疾病

创伤性网胃炎(误食金属异物刺伤胃壁)、腹膜炎,均可通过疼痛影响反刍功能。

牛不反刍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暗藏玄机。我们只有了解背后的原因,做好科学饲养管理,提前预防,才能让牛群健康成长,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在养殖过程中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们一起守护牛群的健康!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