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秸秆、青贮、酒糟、青草、青干草、玉米、麦麸、豆粕八种饲料原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归纳,内容包含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及部分特殊成分特点:

1

秸秆(如玉米秸秆、小麦秸秆)

常规营养:

干物质(DM)含量:约90%;

粗蛋白:含量较低,通常为 3%-6%DM(玉米秸秆约 4%,小麦秸秆约 3.6%)。

粗脂肪:约 1%-2%DM。

中性洗涤纤维(NDF):约74%,常在 65%–78.9% DM之间,远高于粗纤维所示,用粗纤维易低估纤维总量。

粗纤维:含量高,可达 30%-45%DM(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适口性差,消化率低。

无氮浸出物:约 9.1%-25.2%DM(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特点:矿物质中钙、磷含量低且比例不平衡,维生素含量少,属于低营养粗饲料,需搭配精料使用。

2

青贮饲料(以玉米青贮为例)

常规营养:

粗蛋白:CP 8.1% DM(范围 7.1–9.3%)。

粗脂肪:约2.6%-3.5%DM。

中性洗涤纤维(NDF):平均 43.4% DM(范围 37.8%–49.0%)

粗纤维:低于秸秆,一般仅占 NDF 的一部分(ADF + 木质素等),约 18.5%DM(发酵过程中部分纤维被分解)。

无氮浸出物:约 40%-45%DM(含乳酸、乙酸等发酵产物,提升适口性)。

特点:富含乳酸(约 1.5%-2.5%鲜重),pH 值低(3.8-4.2),具有酸香气味,易消化;维生素(如维生素 B 族)和矿物质(钙、磷)保留较好,是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3

酒糟(白酒糟、啤酒糟)

白酒糟(以玉米白酒糟为例):

湿酒糟的干物质(DM)含量:一般仅 20%–35%;

粗蛋白:约25%–30% DM(发酵后蛋白质相对浓缩)。

粗脂肪:约 11.1%DM。

中性洗涤纤维(NDF):约46%DM;

粗纤维:约 7.9%DM(残留原料中的纤维)。

无氮浸出物:约17%-20%DM(含少量未发酵碳水化合物)。

其他:含酒精(约 2%-5%)、酵母菌代谢产物(如 B 族维生素),但钙磷比例失衡(钙低磷高)。

啤酒糟:

湿啤酒糟干物质(DM)含量占比:约25%;

粗蛋白:更高,约26%–33% DM(富含酵母蛋白)。

中性洗涤纤维(NDF):约42%DM;

粗脂肪:约6.5%DM 。

粗纤维:约 20%DM(含麦糟纤维)。

特点:蛋白质品质较好,含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但水分高(约 70%-85%),易腐败,需新鲜使用或干燥处理。

4

青草(如黑麦草、苜蓿草)

常规营养(以新鲜苜蓿为例):

新鲜苜蓿的干物质含量占比:20%-25%;

粗蛋白:较高,约 18%–23%DM(优质牧草如苜蓿含优质植物蛋白)。

粗脂肪:约1.6%-2.4%DM。

中性洗涤纤维(NDF):约39.3%DM;粗纤维:鲜草中约 12%–18%DM(随成熟度增加而升高)。

无氮浸出物:约 30%-40%(含可溶性糖、氨基酸等)。

特点: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 A、C、E、B 族)和矿物质(钙、镁、钾等),尤其是苜蓿含钙量高(约 1.5%),且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属于优质青绿饲料。

5

青干草(如苜蓿干草、羊草)

常规营养(以苜蓿干草为例):

粗蛋白:16%–27%DM(脱水后营养浓缩)。

粗脂肪:约 1.2%-3%DM。

中性洗涤纤维(NDF):31.3%-59.4%DM;

粗纤维:19.4%-38.2%DM(随收割期成熟度增加而升高)。

无氮浸出物:约20%-35%。

特点:维生素(如胡萝卜素)和矿物质(钙、磷)含量丰富,苜蓿干草被称为 “牧草之王”,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约 1.3%),是草食动物的优质粗饲料。

6

玉米(能量饲料)

常规营养:

粗蛋白:约7.6%–8.8%DM(蛋白质品质差,赖氨酸缺乏)。

粗脂肪:约 3.5%-4.5%DM(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

中性洗涤纤维(NDF):12.7%-13.1%DM;

无氮浸出物:高达 65%-75%DM(以淀粉为主,能量值高,代谢能约 13.5MJ/kg)。

粗纤维:低,约 2%-3%DM。

特点:钙磷含量低(钙 0.02%,磷 0.25%),缺乏维生素 D,但富含叶黄素(黄玉米),是主要的能量饲料。

7

麦麸(小麦加工副产品)

常规营养:

粗蛋白:约 15%–18%DM(高于玉米,蛋白质品质一般)。

粗脂肪:约 3%-5%DM。

中性洗涤纤维(NDF):约45.2%DM。

粗纤维:12%–15% DM(含麸皮纤维,质地疏松)。

无氮浸出物:约28%DM(含戊聚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特点:矿物质中磷含量高(约 1.1%)、钙低(0.1%),比例失衡(钙磷比约 1:8);含镁和B 族维生素丰富,具有轻泻作用,常用于调节饲料适口性和通便。

8

豆粕(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

常规营养:

粗蛋白:高蛋白脱壳豆粕,高达47%–49%DM ;含少量豆皮的豆粕,CP 达44%–48%;(植物性饲料中优质蛋白源,赖氨酸含量高约 2.6%-2.8%,但蛋氨酸不足)。

粗脂肪:约 1%-3%DM(残油率低)。

中性洗涤纤维(NDF):14.8%DM。

粗纤维:约7.2% DM(含少量豆皮纤维)。

无氮浸出物:约 26.4%DM(含低聚糖、多糖等)。

特点:氨基酸组成平衡,消化率高,需与其他饲料(如玉米)搭配平衡氨基酸,是饲料中主要的蛋白补充料。

总结上述原料的关键特点与营养短板对比表:

应用建议

草食动物(如牛、羊):以秸秆、青贮、青干草为主,搭配玉米、麦麸提供能量,豆粕补充蛋白。

平衡原则:根据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结合原料营养短板(如玉米缺赖氨酸、豆粕缺蛋氨酸),通过合理搭配或添加合成氨基酸实现营养均衡。

从肉牛养殖来看,牛作为反刍动物,先要有草料,秸秆、青贮、青干草等,要么选其一,要么混合搭配,从这些草料营养成分来看,主要还是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为主,无氮浸出物是作为碳水化合物起到提供能量的作用。

然后结合牛场的地域特点,有些地区会用上酒糟类非常规原料,除了啤酒糟蛋白含量高之外,酒糟中还是以粗纤维含量为主,在营养上还是以提供能量为主,蛋白提供不足,最后就是用上常规三大料:玉米、麦麸、豆粕,从营养上看,满足了能量、蛋白等营养。

总的来看,原料的使用还是从主要成分出发,虽然有氨基酸、钙磷、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的成分,但含量较少,同时搭配时候优先计算主要成分的利用,无法兼顾到其他元素的搭配,

当原料种类单一的时候,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不足,易导致肉牛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等问题。

例如,缺乏维生素 A 会引起犊牛夜盲症、生长受阻;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会导致肉牛骨骼发育不良,出现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症。

有些牛场原料种类多样,综合使用下可以覆盖大部分营养,但微量营养素含量有限,且比例不一定符合肉牛需求。

预混料可以很好的弥补以上饲料使用的缺点,预混料经过科学配比,能够精准补充这些微量营养素,保障肉牛健康,调整各营养素的比例,使饲料营养更均衡,

预混料中的部分成分(如酶制剂、益生菌)可以改善肉牛的消化功能。酶制剂能够分解饲料中难以消化的成分,如纤维素、植酸磷等,提高饲料的消化率;益生菌有助于调节瘤胃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强瘤胃发酵功能,从而提高肉牛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预混料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和包装,能够保护这些营养成分的稳定性,确保饲料在使用时营养依然充足。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