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后常出现日增重下降、消瘦甚至僵猪化现象,该问题主要由环境、饲料营养和疾病三大因素引发,需系统防控。

一、核心致病因素解析

1. 环境应激

断奶后仔猪从产房转移至保育舍,由依赖母猪转为独立生活,环境突变易引发“断奶应激”,表现为烦躁、厌食和生长迟缓。此外,若未按窝分群或弱仔未单独饲养,会出现“大欺小”现象,导致个体发育两极分化。当舍内昼夜温差超10℃或湿度过高时,仔猪腹泻率可激增25%-30%

2. 饲料营养失衡

自然状态下,仔猪从液态母乳到固态饲料需渐进适应,但实际饲养中常因教槽不足、饲料消化率低,导致断奶后干物质摄入骤增,破坏肠道功能。部分仔猪因无法区分饲料与饮水,过量饮水充饥,进一步影响采食。此外,过度限饲或饲喂均会引发饥饿性或过食性腹泻,导致僵猪。

3. 疾病侵袭

- 免疫缺陷:断奶后母源IgGIgA抗体消退,而仔猪自身IgA产生能力尚未完善,易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

- 肠道损伤:断奶应激可致小肠绒毛萎缩,削弱肠道屏障,引发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

- 免疫抑制:母源抗体下降叠加PCV2PRRSV等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紊乱,继发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发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二、系统防控措施

1. 精细化管理

- 提前教槽:断奶前完成固体饲料适应,减少营养应激。

- 环境过渡:断奶后原栏饲养1周,换料逐步过渡;按窝分群,避免强弱混养。

- 减少应激:阉割、疫苗免疫避开断奶期;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温度25-28℃,湿度60%-70%)。

- 源头优化:净化母猪群病毒,加强哺乳期护理,提高断奶体重。

2. 科学保健方案

断奶后连续14天饲喂“克蓝”拌料,结合中医调理、营养强化与环境管理,可有效降低保育猪发病率,缓解断奶综合征。

执行要点

- 重视断奶前教槽和环境适应,避免“断崖式”断奶。

- 针对弱仔需单独护理,降低密度并补充营养。

- 若出现腹泻或僵猪,需同步排查环境、饲料及疫病因素,避免单一处置。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