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育肥猪成活率需要综合管理措施,结合营养、环境、疾病防控和饲养操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关键要点:
1. 疾病防控与健康监测:
定期巡检与隔离治疗:每周由场长、兽医等组成团队巡检猪舍,及时发现病弱猪并隔离护理。通过早期干预,可将成活率提升至99%。
疫苗接种与驱虫:做好支原体、圆环病毒等疫苗免疫,定期驱虫,减少寄生虫和疫病对生长的负面影响。
霉菌毒素控制:避免饲料霉变,低剂量长期毒素蓄积会降低饲料利用率5-8%,增加死亡风险。
2. 饲养管理优化:
分群与密度控制:按体重和健康状况分栏,避免争食应激。合理密度可减少能量损耗和疾病传播。
三点定位(非全漏缝地板):通过引导猪只在固定区域睡觉、排泄和采食,减少环境应激和污染。
饲喂方式选择:定时定量饲喂更易发现病猪,但自由采食需配合定期检查。湿拌料可促进消化吸收。
3. 环境控制:
温湿度与通风:保持温度18-22℃、湿度40-60%,良好通风降低氨气浓度,减少呼吸道疾病。
减少应激源:避免频繁更换饲料、暴力转群等操作,高温或寒冷时需提前防护。
4. 营养与饲料管理:
科学配方: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高能量、高蛋白饲料,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阶段性配方优化可提升饲料转化率。
湿拌料与饮水:生料湿拌(料水比1:1~1.3)利于消化,确保充足饮水(冬季提供温水)。
5. 遗传选育与出栏时机:
优选品种:选择抗病强、生长快的种猪,通过杂交优势提升群体生产力。
适时出栏:6-7月龄、体重90-110kg时出栏,避免因超重导致料肉比升高和瘦肉率下降。
关键总结:早期发现病猪、严格环境控制、科学营养搭配是提高成活率的核心。需结合猪场实际条件,制定系统化方案并持续优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