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母猪产程过长已成为影响仔猪成活率和母猪健康的重要问题。过长的产程不仅会导致仔猪因窒息死亡,还会增加母猪产后感染风险,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其实,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完全可以有效缩短母猪产程。以下九大核心策略,为养猪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一、后备母猪精细化培育
后备母猪的培育质量直接影响终身繁殖性能。从60公斤体重开始,必须使用专用后备母猪料,这种饲料特别强化了钙、磷、维生素A、E等营养素,能够促进骨骼发育和生殖系统成熟。现代瘦肉型母猪初配时体重应达到135公斤以上,且需经历3次完整发情周期后再进行配种,这样能显著提高窝产仔数和产程效率。
二、运动管理不可忽视
适当运动能增强母猪体质和子宫收缩力。建议每天安排1-2小时的户外活动,即使条件受限,也可通过驱赶运动或安装限位栏运动装置,促进血液循环。研究表明,定期运动的母猪平均产程可缩短20-30分钟,死胎率降低15%。
三、精准饲喂调控膘情
采用"前控后攻"的饲喂策略:
- 妊娠前期(1-95天):严格控制采食量,初产母猪日喂量2.0-2.2公斤,经产母猪2.5公斤,确保背膘厚度达标
- 妊娠后期(96天-产前2天):更换高能高蛋白哺乳料,根据胎次逐步增加饲喂量,确保仔猪初生重≥1.5公斤
四、科学把握减料时机
产前减料时间至关重要:
- 过早减料(产前5天以上)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足
- 过晚减料(产前1天)易造成母猪便秘
建议在预产期前2天开始减料,日喂量逐步降至1.5公斤,既能保持产力,又能预防产后厌食。
五、强化营养储备管理
妊娠后期是胎儿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必须使用优质哺乳母猪料,建议营养水平达到:
- 粗蛋白≥18%
- 消化能≥3300大卡/公斤
- 赖氨酸≥1.1%
同时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母猪免疫力。
六、优化猪群结构管理
建立科学的猪群更新机制:
- 3-6胎次母猪占比保持在60%左右
- 及时淘汰7胎以上老龄母猪
- 每年更新率保持在25-30%
老龄母猪产程平均比适龄母猪长1.5小时,及时淘汰能显著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七、营造安静分娩环境
分娩时应保持产房安静:
- 减少人员走动和噪音干扰
- 保持室温22-25℃,湿度65-75%
- 提供防滑地面,防止母猪滑倒应激
安静的环境能有效降低母猪肾上腺素分泌,促进子宫正常收缩。
八、合理使用催产药物
缩宫素使用需谨慎:
- 严禁在第一头仔猪未产出前使用
- 仅在确认产道畅通后,间隔30分钟肌肉注射2-3毫升
- 配合人工助产时使用效果更佳
不当使用缩宫素会导致子宫痉挛,反而延长产程。
九、完善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针对性的免疫程序:
疫苗种类 免疫时间 接种方式
细小病毒 配种前1个月 肌注
乙脑 蚊蝇季节前1个月 肌注
伪狂犬 产前1个月 滴鼻+肌注
蓝耳病 根据场情选择 肌注
同时严格执行饲料防霉措施,杜绝霉菌毒素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母猪产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后备培育、营养调控、环境管理到疫病防控的全方位把控。通过实施以上九大策略,可将平均产程控制在3小时以内,显著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母猪使用年限,为猪场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建议养猪人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持续优化生产性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