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防控与治疗方法探讨

(一)猪瘟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毒病属的猪瘟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猪瘟病毒对环境有一定耐受性,在阴暗潮湿且低温的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它们的分泌物(如唾液、尿液、粪便等)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健康猪与病猪直接接触,或接触被病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圈舍等,都可能感染猪瘟病毒。另外,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猪只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病毒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侵入机体。呼吸道也可传播病毒,当病猪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健康猪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人员、车辆、工具等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如果在不同猪场之间往来时未做好消毒工作,就容易将病毒携带到其他猪场。

(二)猪瘟的症状表现与诊断方法

猪瘟的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猪瘟发病急骤,病猪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发病后很快死亡,病程通常在1 - 5天。急性型猪瘟最为多见,病猪体温可升高至40.5 - 42℃ ,呈稽留热。病猪鼻端、耳、四肢、腹下、腋下、股内侧等部位的皮肤会出现出血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病初粪便干结,如球状并伴有黏液,随后转为拉稀、腹泻。公猪包皮会出现积液,有喝脏水的现象,严重的病猪一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80%。慢性型猪瘟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病猪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进行,皮肤有紫色斑点,少食、消瘦,慢性猪瘟存活者会严重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诊断猪瘟时,可先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如猪群出现高热、皮肤出血点、腹泻等典型症状,就应怀疑猪瘟的可能。实验室诊断是确诊猪瘟的关键方法,常用的有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猪瘟病毒;猪瘟兔化弱毒免体交互免疫试验,利用兔子对猪瘟病毒的免疫反应来辅助诊断;荧光抗体试验,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组织中的猪瘟病毒抗原,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对于非典型性猪瘟(温和型),由于其症状不明显,病变局限,更需要依靠实验室检验来做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

(三)猪瘟的防控与治疗措施

防控猪瘟,平时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关键,每年应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后第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猪场最好实行自繁自养的模式,若需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必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经实验室猪瘟抗原检测为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要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收购和运输,防止疫病传播。同时,要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

一旦发生猪瘟,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直接治疗。病猪及可疑病猪需立即隔离饲养,对于贵重的种猪,在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要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这样可有效制止新病猪出现,缩短流行过程,减少部分损失。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要用2%热碱水或30%草木灰水等进行彻底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需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死猪要深埋或销毁、化制;急宰病猪的肉,要根据当地条件,与相关人员商定处理办法,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规执行,防止病毒扩散。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