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与治疗措施研究

(一)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因及传播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猪,尤其是仔猪,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较长,在粪便、污水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们的粪便、呕吐物、乳汁等含有大量病毒。健康猪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经口腔摄入病毒后,病毒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破坏小肠绒毛,导致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引发腹泻等症状。空气传播也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养殖场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健康猪,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此外,人员、车辆、工具等在不同猪场之间往来时,若未做好消毒措施,也可能携带病毒,成为传播媒介,将病毒传播到其他猪场。

(二)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表现与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 - 18小时,仔猪感染后症状最为严重。病猪突然出现呕吐,随后发生剧烈腹泻,排出水样稀粪,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有恶臭气味。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仔猪迅速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变差,尿量减少,体重明显下降。病猪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体温可能略有升高,但随着病情发展,脱水严重时体温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仔猪会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衰竭而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 。育肥猪和成年猪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腹泻,一般持续4 - 7天,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减缓,但死亡率较低。

诊断猪传染性胃肠炎时,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判断,在冬、春寒冷季节,猪群中尤其是仔猪突然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且传播迅速,应怀疑猪传染性胃肠炎。实验室诊断可进一步确诊,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采集病猪的粪便、小肠内容物等病料,接种到合适的细胞系上进行病毒分离,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和血清学反应来鉴定病毒;血清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 PCR)等技术,检测病料中的病毒核酸,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接种是重要手段之一。可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 - 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对怀孕母猪在产前20 - 30天进行肌肉注射或后海穴注射,使母猪产生抗体,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每周消毒2 - 3次。注意猪舍的保暖和通风,在寒冷季节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猪群受冻,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合理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避免猪只过于拥挤,为猪只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群的抵抗力。

对于已经发病的猪群,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首先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病猪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让病猪口服补液盐,或进行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等。对于腹泻严重的病猪,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缓解腹泻症状。同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此外,要加强对病猪的护理,提供温暖、干燥、舒适的环境,让病猪充分休息,促进病猪康复。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焚烧或深埋的方式,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