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诊断要点与有效治疗手段

(一)猪丹毒的病因与传播途径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猪,也可感染其他家畜和人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土壤、粪便、污水中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在自然条件下,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分泌物(如唾液、尿液、粪便等)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猪丹毒杆菌,健康猪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物质后,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病毒。消化道传播较为常见,猪只食用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侵入机体。呼吸道传播时,当病猪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细菌的飞沫会在空气中传播,健康猪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另外,皮肤伤口也是重要的感染途径,猪在饲养过程中,如果皮肤出现破损,如打架、擦伤等,猪丹毒杆菌可通过伤口直接侵入猪体。昆虫如苍蝇、蚊子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它们在病猪和健康猪之间活动时,可能会将猪丹毒杆菌传播给健康猪。

(二)猪丹毒的症状表现与诊断要点

猪丹毒根据病程和症状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急性败血型最为常见,病猪突然发病,体温急剧升高至42℃以上,呈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眼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后期可能出现腹泻。部分病猪皮肤出现红斑,初期为淡红色,后期变为紫红色,形状不规则,指压褪色,多见于耳、颈、胸、腹、四肢内侧等部位。亚急性疹块型症状相对较轻,病猪体温升高至41℃左右,在颈部、背部、胸腹部等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方形、菱形或圆形的疹块,疹块初期为淡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界限明显,稍突出于皮肤表面,有热感,病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不继发感染,疹块可在1 - 2周内自行消退。慢性型猪丹毒多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关节炎型病猪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严重时关节变形,影响运动和生长发育;心内膜炎型病猪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听诊可有心杂音,常因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皮肤坏死型病猪主要发生在耳、尾、四肢末端等部位,皮肤干燥、坏死,形成黑色干痂,逐渐脱落。

诊断猪丹毒时,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如猪群中出现高热、皮肤红斑或疹块等典型症状,应怀疑猪丹毒的可能。实验室诊断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方法有细菌学检查,采集病猪的心血、肝、脾、肾等病料,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纤细的小杆菌;细菌培养,将病料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猪丹毒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形成灰白色、露珠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周围有狭窄的溶血环;血清学诊断,如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猪丹毒的有效治疗手段

在治疗猪丹毒时,青霉素是首选药物,对猪丹毒杆菌高度敏感。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千克体重注射1万 - 2万单位青霉素,每天2 - 3次,连用3 - 5天,一般用药后24小时内病猪体温会下降,症状缓解。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猪,可适当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如果猪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可选用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如头孢噻呋钠、土霉素、红霉素等,具体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病猪的病情和体重确定。

除了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也非常重要。要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每周消毒2 - 3次。合理控制猪群饲养密度,每头猪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保育猪每头占地面积0.3 - 0.5平方米,育肥猪每头占地面积0.8 - 1.2平方米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猪只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对于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在猪群中传播扩散,同时给予病猪充足的清洁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促进病猪康复。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可选用猪丹毒弱毒疫苗或猪丹毒 - 猪肺疫二联苗,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预防猪丹毒的发生。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