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猪场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猪的生长发育、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猪场腹泻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导致疾病发生。以下是对猪场常见腹泻疾病的汇总,包括其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首选治疗方法。  

病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属于冠状病毒科α属。该病毒对消化道上皮细胞有高度亲和力,特别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及人畜接触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2019年数据显示PEDV在腹泻疾病中排名第一,尤以三元母猪系统高发。  

临床症状:感染后潜伏期1-2天,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精神沉郁。仔猪尤其是1-7日龄的初生仔猪最为严重,死亡率可达100%。成猪感染后症状较轻,但可成为传染源,母猪发病率15%-90%。

病理变化:主要累及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水肿、充血,绒毛萎缩、脱落,肠腔内有大量黄色或黄绿色液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脱落,绒毛缩短。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疫情特点及实验室检测(如PCR、ELISA)进行诊断。  

防治措施:  

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使用止吐止泻药物。  

预防:疫苗接种是关键,推荐使用G2型疫苗、高抗原含量疫苗,如活+活、活+灭活或生物安全+口服免疫方案(如齐鲁福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控制温度、湿度,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隔离病猪。2019年案例显示,齐鲁福洁口服免疫在三元母猪系统中效果显著。

病原:病原性大肠杆菌(E. coli),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K88、K99、987P等。其中K88和K99是新生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  

分类:  

黄痢(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生在产后1-7日龄的仔猪,表现为黄色水样腹泻,死亡率高,1-3日龄峰值。  

白痢(断奶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生在断奶后1-2周的猪,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稀便,死亡率低,10-30日龄常见。  

水肿病(仔猪水肿综合征):发生在断奶前后,表现为眼睑、耳廓、颈部水肿,神经症状,死亡率高。

临床症状:  

黄痢: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不吃奶,排出黄色水样便,迅速脱水,死亡。  

白痢:腹泻呈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持续数日,影响生长。  

水肿病: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后出现眼睑、耳廓、颈部水肿,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肌肉震颤等。

病理变化:  

黄痢:小肠充血、水肿,肠内容物黄色水样,K88菌株定植于整个小肠绒毛,K99菌株定植于中后段小肠。  

白痢:小肠炎症,肠内容物白色或灰白色。  

水肿病:全身水肿,尤其是下眼睑、耳廓、喉头等处;脑组织水肿。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细菌培养、血清型鉴定)。  

防治措施:  

治疗: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补充电解质和液体;使用止泻药物。黄痢可口服或腹腔注射葡萄糖盐水/电解质溶液。  

预防:加强母猪免疫,确保仔猪获得足够的初乳;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性;疫苗如K88、K99基因工程疫苗用于孕猪。


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α属。与PEDV相似,但抗原性不同。病毒基因组为单股RNA,存在于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以空肠、十二指肠、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在-20℃可保存6个月,对高温敏感,56℃45分钟可灭活。  

临床症状:与PED类似,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脱水,仔猪死亡率高达100%,10日龄内尤为严重,季节性高发于12月至次年4月。成猪感染后症状轻微,但可持续排毒。  

病理变化:小肠特别是空肠和回肠黏膜严重受损,绒毛萎缩、脱落,肠壁变薄。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PCR、免疫组化)。  

防治措施:  

治疗:支持治疗为主,无特效药物,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  

预防:疫苗接种是有效措施,目前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可用,如TGE/PED/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2014年注册,保护率高。加强消毒,使用20%氢氧化钠、0.5%石炭酸等。

病原:猪轮状病毒(PoRV),属于轮状病毒科。主要有A、B、C群,以A群最为常见。  

临床症状:主要见于1-5周龄的断奶猪,表现为水样腹泻,偶有呕吐。成猪感染后无临床症状,但可排毒,感染率在8周龄内可达90-100%。  

病理变化:小肠绒毛萎缩,肠黏膜炎症。  

诊断:粪便电子显微镜检测、ELISA等。  

防治措施:  

治疗:支持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  

预防:疫苗接种,可使用多价疫苗联合预防,如TGE/PED/PoRV三联疫苗,保护率高。

病原:沙门菌,主要是猪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  

临床症状:  

急性型:高热、精神沉郁、厌食、关节炎、紫色斑点、血性腹泻,6个月内猪尤易感,1-2月龄峰值,冬春季高发。  

慢性型:间歇性腹泻,消瘦。

病理变化:肠道炎症,肝脾肿大、坏死,关节积脓。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细菌培养)。  

防治措施:  

治疗: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氟喹诺酮类等。  

预防:加强生物安全,消毒,疫苗接种,改善卫生条件。

病原: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临床症状:生长不良,间歇性腹泻,体重下降。严重者可有血性腹泻。  

病理变化:回肠和结肠壁增厚,黏膜出血、坏死。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PCR)。  

防治措施:  

治疗:使用替氟沙星、多西环素等抗生素。  

预防:加强管理,避免应激,定期消毒,控制饲料中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比例。

猪场常见腹泻疾病的汇总:

为有效控制猪场腹泻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加强猪舍卫生: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消毒,使用20%氢氧化钠、1%-2%甲醛等。  

合理饲养管理:避免应激,确保营养均衡,早期断奶仔猪提供优质饲料。  

科学使用疫苗: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针对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疫苗,如PED活疫苗、TGE/PED/PoRV三联疫苗。  

加强饲料质量控制:防止污染,确保饲料安全,控制饲料中潜在病原。  

定期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控制传染源,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本文完)







【版权声明】来源:猪场管理者。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