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怀孕母猪、育肥猪常会发生魏氏梭菌病,其发病急、病程短、以腹胀为主要特征,且死亡率高。但该病不传染同栏猪,事后又无发病较慢、病程较长的病例出现。因此,养猪户要掌握猪魏氏梭菌病发病症状,发现病猪后应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并对症施治,以降低死亡率。

猪魏氏梭菌病的症状:

发病前都有大便秘结现象。发病时见腹部浑圆如鼓,猪腹痛难忍而起卧不安,摇头、摆尾,趴开后肢作排粪尿姿势,但未排出粪尿,呼吸急促,口吐白沫。

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体温升高到4041 ,饮欲增加。病猪鼻镜干燥,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呼吸困难,腹壁呈弥漫性充血,少数肛门外翻。

如发病于晚间,晚餐时会把料吃得干干净净,早晨见死在栏里。尸体僵硬,腹胀隆起,口鼻流白沫。

仔猪感染该病毒,会发生猪红痢,明显不爱吃食,甚至出现走路不稳,腹部肿大,排泄血便甚至抽搐,最后快速死亡;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保育猪感染初期,表现为腹泻,粪便发稀,为黄色或黑色,甚至呈水状,出现严重的消瘦脱水状态,眼窝呈下陷状态;

对于成年猪来讲,感染魏氏梭菌后一般不会出现先期症状,发病较急,且死亡过程快。病猪体温和吃食都和正常,病发后会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腹部肿大且表现出疼痛状,全身出现苍白状,或者紫绀。部分病猪在感染前会出现便秘,且急躁不安。

猪魏氏梭菌病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 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心脏 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 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 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 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 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 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 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猪魏氏梭菌病,相信大家应该见过,但不一定熟悉这个病,它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该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各年龄段猪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

一、临床症状

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体温升高到4041 ,饮欲增加。病猪鼻镜干燥,皮肤、四肢末梢、耳尖发绀,口鼻流白色泡沫,呼吸困难,死亡后猪腹部膨胀,腹壁呈弥漫性充血,少数肛门外翻。

二、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小肠,有时可延至回肠前部,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肠壁呈深红色、血管充盈呈红色树枝状,部分肠段臌气,与正常肠段界线明显,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液状,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空肠绒毛坏死。胃臌气,内有食物,幽门周围及其附近胃壁充血,胃粘膜脱落,肾有小出血点。

三、诊断方法

1.组织抹片镜检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2.分离培养结果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3.药敏试验结果对青霉素类药物和硫霉素等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黏杆菌素等有耐药性。

四、治疗方法

1. 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隔离发病猪,全场栏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1/d,连续l0d,消毒药可用5%的烧碱溶液、20%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饲槽、饮水用具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病死仔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深埋或烧毁。

2. 对能够及时发现的病猪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高热、严重腹泻、脱水的仔猪采取耳静脉输液,每头仔猪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VC 5mL+青霉素80U+3mL安乃近,0.5%甲硝唑注射液l00mL2/d,连续输液23d(也可使用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头孢菌素类等,配合甲硝唑溶液灌服,一般2-3次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对脱水严重但能排尿的仔猪,可辅助加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l00mL加入10%氯化钾7mL,有助于仔猪体质恢复。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