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是衡量猪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提高PSY不仅能增加猪场的仔猪产量,还能有效降低单位仔猪的生产成本,提升猪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PSY成为众多猪场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种猪管理、营养调控、繁殖技术、疫病防控、环境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阐述规模化猪场提高PSY的具体方案。
二、种猪管理
(一)品种选择
优良的种猪品种是提高PSY的基础。选择繁殖性能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品种,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并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合理制定杂交组合。例如,常见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以杜洛克猪为父本,长白猪和大白猪的杂交后代为母本,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在引进种猪时,要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种猪场,确保种猪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种猪更新
合理的种猪更新率对于维持猪群的良好繁殖性能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规模化猪场的种猪更新率应保持在30% - 40%左右。及时淘汰繁殖性能低下、年龄偏大、患有疾病或肢体残疾的母猪,补充年轻、健康、繁殖性能优良的后备母猪。同时,要关注种公猪的精液质量,定期进行精液检测,对于精液品质差、配种能力弱的公猪及时淘汰更换。
(三)后备母猪培育
1. 选种:在后备母猪的选留上,要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挑选,选择体型外貌良好、乳头排列整齐且不少于14个、无遗传缺陷的仔猪作为后备母猪。同时,要关注仔猪的生长发育情况,选择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的个体。
2. 饲养管理:后备母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60kg体重前,自由采食,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60 - 100kg体重时,适当限饲,控制膘情,防止过肥影响繁殖性能,可采用定时定量饲喂的方式,每天饲喂2 - 3次,同时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3. 发情与配种管理:从160 - 170日龄开始,每天用成年公猪对后备母猪进行诱情,刺激其发情。当后备母猪出现第2 - 3次发情时,且体重达到130 - 140kg、背膘厚度在18 - 20mm时,进行首次配种,可有效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
三、营养调控
(一)母猪不同阶段营养需求
1. 后备母猪:在生长阶段,饲料中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其骨骼和肌肉发育的需要。推荐粗蛋白含量在16% - 18%,钙含量在0.8% - 1.0%,磷含量在0.6% - 0.8%。在配种前10 - 14天,进行短期优饲,提高能量水平,可增加排卵数。
2. 妊娠母猪:妊娠前期(0 - 85天),胎儿生长缓慢,母猪营养需求相对较低,应控制采食量,防止母猪过肥,以免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可维持在14% - 16%,能量水平适中。妊娠后期(85天 - 分娩),胎儿生长迅速,需增加营养供应,提高蛋白质和能量水平,粗蛋白含量可提高至16% - 18%,同时补充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以满足胎儿骨骼发育的需要。
3. 哺乳母猪:为保证母猪有充足的乳汁哺育仔猪,哺乳母猪需要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粗蛋白含量应达到18% - 20%,能量水平要充足,同时添加适量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减少母猪体重损失,促进其断奶后尽快发情配种。
(二)饲料品质把控
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受污染的原料。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包括营养成分分析、霉菌毒素检测等。合理储存饲料,保持储存环境干燥、通风良好,防止饲料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和营养流失。同时,根据季节和猪群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饲料配方,满足猪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四、繁殖技术
(一)发情鉴定
准确的发情鉴定是提高配种受胎率的关键。常用的发情鉴定方法有外部观察法、公猪试情法和压背反射法等。外部观察法主要观察母猪的行为变化,如发情母猪表现为精神不安、食欲减退、爬跨其他母猪、阴门红肿、流出黏液等;公猪试情法是利用公猪的气味和行为刺激,让公猪与母猪直接接触,观察母猪对公猪的反应,出现静立反射的母猪即为发情母猪;压背反射法是用手按压母猪背部,若母猪出现呆立不动、双耳竖起等表现,表明母猪处于发情适期。在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发情鉴定,确保准确判断母猪的发情状态。
(二)配种管理
1. 配种时机:在母猪出现静立反射后8 - 12小时进行首次配种,间隔12 - 24小时进行第二次配种,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对于后备母猪,由于其发情持续时间较长,配种时间可适当推迟。
2.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可充分利用优良种公猪的基因资源,提高配种效率和质量。在进行人工授精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精液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输精过程的卫生和安全。精液采集后,要及时进行品质检查,包括精子活力、密度、畸形率等指标,合格的精液才能用于输精。输精时,要选择合适的输精器具,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母猪生殖道,输精量一般为80 - 100ml,有效精子数不少于30亿个。
(三)妊娠诊断
及时准确地进行妊娠诊断,可减少空怀母猪的饲养成本,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常用的妊娠诊断方法有超声波诊断法、激素测定法和外部观察法等。超声波诊断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一般在母猪配种后21 - 28天进行,通过超声波检测仪观察母猪子宫内的胚胎发育情况,判断母猪是否妊娠,准确率可达95%以上。激素测定法是通过检测母猪血液或尿液中的孕酮含量来判断妊娠情况,配种后18 - 24天,若孕酮水平高于一定阈值,则表明母猪妊娠。外部观察法主要观察母猪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如配种后不再发情、食欲增加、毛色光亮、腹部逐渐增大等,但这种方法准确性相对较低,只能作为辅助判断方法。
五、疫病防控
(一)疫苗免疫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根据猪场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和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如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疫苗是规模化猪场必须免疫的疫苗。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接种,包括接种途径、剂量、时间间隔等,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监测,了解疫苗的免疫效果,根据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二)生物安全措施
1. 猪场隔离:建立严格的物理隔离设施,猪场周围设置围墙或栅栏,高度不低于1.5米,防止外来动物进入猪场。猪场出入口设置消毒通道,包括车辆消毒通道和人员消毒通道,车辆消毒通道长度应不小于车身长度,保证车辆能够充分消毒;人员消毒通道配备紫外线灯、消毒喷雾装置等,人员进入猪场前需更换工作服、鞋套,经过消毒和洗手后才能进入。
2. 全面消毒:定期对猪舍、养殖设备、场地等进行全面消毒。猪舍内每周至少消毒2 - 3次,可选用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戊二醛等消毒剂,按照合适的浓度进行喷雾消毒或浸泡消毒。养殖设备如料槽、水槽、工具等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清洗和消毒。在疫情高发期或周边有疫情时,应增加消毒次数。
3.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制度,严禁随意丢弃、出售或食用。可采用焚烧、深埋、化制等方法进行处理。焚烧处理时,要选择合适的焚烧设备,确保病死猪完全燃烧;深埋处理时,要选择远离水源、居民区和交通要道的地点,深埋深度不低于1.5米,并在深埋坑内撒上生石灰等消毒剂。
六、环境控制
(一)猪舍温度与湿度
1. 温度: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仔猪适宜的温度为28 - 32℃,保育猪为22 - 28℃,育肥猪为18 - 22℃,妊娠母猪为18 - 21℃,哺乳母猪为20 - 22℃。在夏季高温时,可通过安装水帘、风扇、空调等设备进行降温;在冬季寒冷时,可采用暖气、加热板、垫料等方式进行保暖,确保猪舍内温度适宜。
2. 湿度:猪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 - 75%。湿度过高易导致细菌、病毒滋生,增加猪只患病的风险;湿度过低则容易引起猪只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其抵抗力。可通过通风、除湿设备等调节猪舍内的湿度。
(二)通风与空气质量
良好的通风是保证猪舍空气质量的关键。猪舍内要安装合理的通风系统,如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及时排出猪舍内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同时,通风还能调节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为猪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定期检测猪舍内的空气质量,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三)饲养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对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猪只活动空间受限,容易引发争斗、疾病传播等问题;饲养密度过小,则会浪费猪舍资源,增加养殖成本。一般来说,仔猪每平方米饲养15 - 20头,保育猪每平方米饲养10 - 15头,育肥猪每平方米饲养1 - 1.2头,妊娠母猪每栏饲养2 - 3头,哺乳母猪单栏饲养。
七、生产管理
(一)人员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猪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繁殖技术、环境控制等方面。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工作人员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生产数据记录与分析
建立详细的生产数据记录系统,包括种猪繁殖记录、仔猪生长记录、饲料消耗记录、疫病发生记录等。定期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生产管理措施。例如,通过分析母猪的繁殖性能数据,可发现哪些母猪繁殖性能低下,及时进行淘汰或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分析仔猪的生长数据,可了解仔猪的生长状况,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方式。
(三)批次化管理
采用批次化管理模式,将猪群按照日龄、生长阶段等进行分批次饲养,全进全出。每批猪转出后,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和空栏,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同时,批次化管理便于统一管理和操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八、结论
提高规模化猪场的PSY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种猪管理、营养调控、繁殖技术、疫病防控、环境控制和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通过科学合理地实施上述方案,不断优化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增加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猪场管理者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持续改进和完善生产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实现规模化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